花溪

花溪,一个地方,
一本书,一件衣服,
苍蝇丛中的美味。
酸汤,怪噜
花溪,在那儿我遇见生活……
你默不作声心怀不轨,
你小心翼翼
喝汤,喝酒
编织险峻的草穴,鼓励我
扔下绊脚的逻辑
奔向你。
夏末,夏初
有时候寒冷来自颤抖,
被晚餐呛得咳嗽。
一顿饭的工夫,苍蝇们
四下散去,小房子镂空,时针
化成钟座。
消失而不褪色
花溪,顺流而下我望见生活。

(感谢生活洗了一个澡,终于给我一点写字的工夫)

广告
花溪

北京的公交车

这里是2006年的北京,我们大多数奔波劳碌的人,还是每天乘坐公共汽车,在城市里做着自由组合的群体布朗运动。有时候,我们工作的地方、住处,到处都是外地人,或者伪装成外地人的北京人,伪装成北京人的外地人,公共汽车就成了我们和北京的一种联系,当然,这里说的是去掉首都去掉奥运还能剩下的那一小点北京。有时候,我们觉得城市太大,街区的尺度、建筑的尺度、道路的尺度,都让人无法承受,无法感知城市,与城市交流,只能一厢情愿地向城市献上一点委屈的记挂,公共汽车像一扇能活动的小门,尽管僵硬、吱嘎作响,还是成了死寂的巨城中的一丝活气。为着每日陪伴的恼人的活气,来记上两笔。

公车的气质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熟悉了几路公车,慢慢就会发现它们各异的气质。375路是充满了阳刚气的一路车,十分强硬、仗义、雷厉风行。最后一班车要到11点钟,像是闯夜路的独行侠,乘客不疲倦,黑夜温和透明。10路车在南城,有些南城的陈旧缓慢的脾气,末班车要到午夜时分,让人想起不变化的东西,某些力量的来源。300路车粗砾拥挤,十分有力,曾经见过几十个满身尘土的民工师傅收工回来,集体追赶一辆人满为患的300路,心情很久不能平静。

公车站
经常看到荒凉的站名。索家坟、六里桥、上地……一班叫727的公车,车前写着海䴖落,我产生过坐到终点的冲动。记得合肥的站名有点平淡,三里庵、五里墩、七里塘、十里庙。北京则有许多重复的地名。我知道的小营,就有清河、北四环、大兴三个,太平庄也有两个。扩张的慌乱?曾经的苍白?现在都被高楼大厦填满了,人们像白蚁一样进进出出。海淀有一条学院路,而“学院路”又是一个站名,真让不熟悉公车站们只能看地图的人手足无措啊。而且相距超过一公里的车站,有时候居然使用同样的站名,这样的车站很可能是两个、四个,换车的人就更是可怜。陌生的人们,这座城市要吞噬你们的时间。奥运带来的公车站名自省前一阵子开始了,那么,你们陌生的,去寻找和记住那些庞然怪物般的立交桥吧。

报站名
北京的公车似乎是排斥电子报站系统的。售票员一般是当地人,满口京片子简称儿化音,天南海北来的没把站牌上站名一个一个背下来的真可能不知道哪儿下车,甚至可能问了也不知道(普通话真脆弱,宽容度真小),车上一般也不会写。最近开始迎奥运,报站的车多了,仍还是有很多不报的,外地来的大叔只好问,问两遍、三遍,仍然一脸疑惑,只好凭直觉下车去。晚上的时候,经常售票员也累了,懒得说话,于是一辆车沉默地起动,沉默地停下,沉默地吞人,沉默地吐人,沉默地开走。好像所有人在恪守同一个秘密。他们的秘密行动,隐藏在这个城市混浊的夜的烟雾中,竟显得无比美好。

北京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