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女朋友们渐渐很难经常见面了,在别处的,时间不搭的,忙生活的。。。不知不觉空窗好久了。。。前两天终于过上了有女朋友的生活,喝酒、饕餮,太幸福啦。。。
月:2006年8月
深夜
深夜,连细菌都睡了,不过城市没有睡,汽车还在水面上啪啪地跑过去。我又怀旧了。现实生活上的缺乏进展让我进入了一段怀旧高发期。今天去排球场,那儿的孩子们都长高了。而我,已经离不化妆就不敢见人的老女人阶段没有多远了。主干道两边又高又绿的树,路上排队走着又绿又新鲜的孩子。他们如果知道我多么老,一定像当年我看那些老得奇形怪状的六字班老生那样朝我打量。
臭男人味儿的八号楼,曾经最温暖的小屋子,下铺住着最喜欢的小姑娘。我们哭着哭着就长大了,谁也找不到谁。
冒热气的操场,我已经老得不敢跑步了,怕跑着跑着身上有什么东西噼里啪啦掉下来,我就不够重了,就会飞走了。
经年的旧诗句,是脆的,而我在多年的水汽里泡软了,可随意弯折,可蒸可炒,亦可去皮生食、拌食。
半个十年,皮肤老了人倦怠了,公转中心仍逃不开不经意打下的结,牵着风筝拉着猫狗戴着蝴蝶结,呼啦啦的岁月可一点都不含糊。
《书城》啊……
看到第三期,彻底绝望了。看第一期的时候像一头凉水泼过来,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儿来,第二期出来了,觉得也许有进步的可能。现在彻底断了念想了。妈的。我已经很久只认真看这么一本杂志了。原来的编辑名字一个也没见到,彻底换血。舒服的纸张,和我当小编时候经常跟插图作者夸赞的的插画(虽然并不是风格上的独创),看不见了。新的杂志,名誉主编余秋雨,装祯设计和内容一样老朽、俗气,充满了串场词,还多收了两块钱。
看看内容吧。“编辑部的故事”:有兴趣知道下蛋的母鸡的人已经不多,那些给鸡编号的,更没人有兴趣看他们孤芳自赏。“城与邦”:名字太白。里面马家辉的文章说得好,“所谓‘大众人文杂志’在中国已经多不胜数,不差你这本,何必去跟溯流比拼?”对图书的介绍变得没有章法。名字恶心的“书间道”,居然煞有介事地比较各家时尚杂志写道的相似主题!!!居然介绍美国热播的肥皂剧,注意,只是介绍相关的八卦而已!!!居然就“从莫奈到毕加索”的展览写出了与绘画艺术、与展览本身毫无关系,只是思考那些画应该挂在哪个房间的无病呻吟的感性文!!!居然探讨唱片封面设计……书中充斥着无聊的回忆、臆想和八卦。毛尖的文章简直就是消费杂志的娱记手笔。不惜篇幅介绍作品内容的弱智文章比比皆是。不是没有好文章,但是坏文章太多了,还真是余秋雨式的坏法。从前的书城,是协调的,有内在逻辑的。各个部分有它们的担当,整体上弥漫着诗意,是美的。有新的文化资讯,有轻松好看的专栏、随笔,有好的小说、诗歌,有严肃的文化批评,对思想、对时代的关注。内容上是新鲜的,文章是密实的,整本书抓住了领域内的重点,是有品位,有性格的。现在想起来真是伤心,一本好杂志就这么难以维系。
也许我只是怀旧,看不惯新东西,也许我的口味有问题,如果是这样就好了。
慢跑的人
慢跑的人
身穿最厚的黑暗
是搅动的时针、分针
慢慢脱离衣服
压抑地膨胀
黑暗伙同怯懦
包裹,吞噬
我和你,重新过童年
这一次和最初不同
那时候的恐惧是不知道的
哭泣、挣扎
鞋里盛着沙子而不能停步
没有半个破碎的白天
纸飞机、衬衫、盐
你如城市的光线无法逃脱
沉浮的河灯中翻滚的昨日
曾经热烈的克制与要
在多水的鬼月
流下窗户
从此不再祈求,也不再继续
清晨的天光想拢住混沌,抓它的角
轻抖手臂理成一件毛衣
热,而有风,有内和外,入口与出口
而我十指紧扣
而我与你彼此嵌住
不给对方移动的借口
全部的气息
用来跑
用来搅动黑暗,旋转自己
让一切力成为绵软的牵绊
尽管有时候我
也想像那些高树上的乌鸦
创造绝望
并且歌唱它们
绝望
太阳好长,从天空爬过去真费劲,好像空调滴水怎么也不够养活一家蚊子,飘下去就干了,我耐心耗尽只想死。
乱涂
送给某同学
五道口最好的韩国
前一阵去五道口,世界大变样。
千鹤大演缩骨术,不知道小命还回不回得来,桌椅混乱一片狼藉。汤汁丰美的拉面附近再难找了。tomato没了,春天时候还在残喘的店里遥想自助时代的美好时光,那时候还偶尔去上课,中午背着书包冲到这里,慢慢度过整个中午的时间,透过大窗子,看列车停下、开走。Francise消失得更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中文名字,这儿在身边人中的知名度不如麦德邻,不过我很多时候宁愿在这里买原价面包。麦德邻也从整间大屋子收缩到原来小摆设一般的超市的位置上,还被隔掉了一道楼梯的宽度,转个身都费劲儿,厨师工作间不见了,温文的收银员不见了,店里的姑娘让人对面包也毫无食欲,骗我说老板没换,谁信。从前麦德邻的韩国老板,一个笑眯眯的中年韩国人,是自己在店里用踉跄的中文招呼客人的。金面郎也没了,代以一家韩国火锅店,菜单、招牌、店员同样粗糙,在门口拼命拉人,客人还是多上一层楼去T6。以前常常和闺蜜去金面郎,吃点简单的东西,喝点小酒,作青年状,作少女状,作怨鬼状……店很清静,东西也比较能吃,和记忆联系起来的那些气氛,烟雾颇缭绕,惹人怀想。新开了同样是韩国料理店的香猪坊,食物用料、烹调都粗了很多,在tomato的旧址上,仅能吃而已。华润超市的小摊儿化,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切的和声。
我这拨人入学的时候,五道口的朋克味儿和文化味儿已经没了,只剩下温软的生活味儿。这边不比老城区,温暖、精巧、生活,窃以为多亏了附近的韩国人社区和连带的不少店铺。韩国电影、电视剧、服装、食品,都给我颇深印象,多数印象是好的,也有的代表着记忆力的某个年份,比如某部影片,比如某患病儿童跟风的雪地靴子。最好的印象却是晕在五道口这一小片地图上的气息,让人觉得时间可以慢一点,生活可以认真一点。如今这气息仿佛要散了似的。某朋友离开大学一年,切肤地怀念。我虽然经常在学校和周围穿过,没有那种发春般的想,却也会在旧物事消失的时候突然摆脱失语状态,大发牢骚。
马路对面新开了漂亮舒服的韩国面包店多乐之日,千鹤的楼上是雕光的新店铺,店面设计很雕光,很美好。货物也是。双马的矮黑房子还没有倒,鱼太郎还是可以歪坐在地上喝酒。太念旧是害怕被时光抛弃。
看了木偶剧
比利时的艺术家,很棒。台下的小孩子很吵,看到有上台的可能就纷纷离席,上去抽奖的幸运小观众还带着妹妹。充分感受到儿童群众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显示出来的人类多样性。演出结束出门的时候,剧场里、剧场门口、马路边、车子里、天桥上,花花的一片,到处都是小朋友,真让人无地自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