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三期,彻底绝望了。看第一期的时候像一头凉水泼过来,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儿来,第二期出来了,觉得也许有进步的可能。现在彻底断了念想了。妈的。我已经很久只认真看这么一本杂志了。原来的编辑名字一个也没见到,彻底换血。舒服的纸张,和我当小编时候经常跟插图作者夸赞的的插画(虽然并不是风格上的独创),看不见了。新的杂志,名誉主编余秋雨,装祯设计和内容一样老朽、俗气,充满了串场词,还多收了两块钱。
看看内容吧。“编辑部的故事”:有兴趣知道下蛋的母鸡的人已经不多,那些给鸡编号的,更没人有兴趣看他们孤芳自赏。“城与邦”:名字太白。里面马家辉的文章说得好,“所谓‘大众人文杂志’在中国已经多不胜数,不差你这本,何必去跟溯流比拼?”对图书的介绍变得没有章法。名字恶心的“书间道”,居然煞有介事地比较各家时尚杂志写道的相似主题!!!居然介绍美国热播的肥皂剧,注意,只是介绍相关的八卦而已!!!居然就“从莫奈到毕加索”的展览写出了与绘画艺术、与展览本身毫无关系,只是思考那些画应该挂在哪个房间的无病呻吟的感性文!!!居然探讨唱片封面设计……书中充斥着无聊的回忆、臆想和八卦。毛尖的文章简直就是消费杂志的娱记手笔。不惜篇幅介绍作品内容的弱智文章比比皆是。不是没有好文章,但是坏文章太多了,还真是余秋雨式的坏法。从前的书城,是协调的,有内在逻辑的。各个部分有它们的担当,整体上弥漫着诗意,是美的。有新的文化资讯,有轻松好看的专栏、随笔,有好的小说、诗歌,有严肃的文化批评,对思想、对时代的关注。内容上是新鲜的,文章是密实的,整本书抓住了领域内的重点,是有品位,有性格的。现在想起来真是伤心,一本好杂志就这么难以维系。
也许我只是怀旧,看不惯新东西,也许我的口味有问题,如果是这样就好了。
呃……呃……把这个和近来的极端天气、高企油价、黎以冲突和HX社会合起来看。这是地球快要爆炸的先兆。
赞赞
有幸老版本从来没看过
所以对新的也没你这么失望…
赞赞
同意
复刊的第一本我就买了,看完以后真后悔,浪费了我十二块钱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