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When We Wake Up Dead

开头很惊艳,演员的节奏感特别好,三兄弟形象鲜明有趣,悬念抓人,格调也蛮高。看完下半场才明白这剧本又是专业训练出来的不完整作品,没有魂,没有体,只有精美的部件和细节。其中好的地方是台词,对话的节奏,情节发展中的紧凑和悬念,不间断的冲击效果,差的是故事,立意,和整体性。

声效很突出,既用于交代环境背景,也用来外化神经病的内心挣扎,但声效中大量出现的种族主题却和全剧没有任何关系。人物不停使用黑白人的梗,黑人轻微自黑的梗,全剧却基本没有出现白人,只有暴力白人符号,而这些无关符号无论是被演出来还是只是画外音,糟糕程度并没有区别。

最后半小时交代的前情后事没有一段不做作。本来厉害有趣的感觉变成狗血大暴雨,姐夫酒后把小姨子睡出双胞胎,妻子咒丈夫不得好死应验了于是要慢慢送终,儿子帮父亲安乐死,临时起意杀同父异母弟弟,姨妈大爱无疆放走杀子凶手……但这不是无能的失控,剧作家他就是这样的人格,结束后上台一个人谢幕十分钟说自己发自DNA感谢大家这部作品会世世代代记住大家的努力公然陶醉在成功的迷梦里。

广告
[Theater]When We Wake Up Dead

[Theater] L’IMMÉDIAT

纯粹身体,纯粹喜剧。

有些技术蛮好玩的,舞台也好玩,够大,够乱。

开场是塌陷。人、家具、物件、布景……一切都在塌,都在掉。先是前景的小房间,然后露出后面车间后台一样的大空间,再往后还有一层仓库空间。从人体尺度的表演开始,到杂耍一样在空间中荡来荡去,跳跃,滑行,汽车,来来回回很多次,逐个摔遍,空中不时掉下灯、瓶子、塑料桶,还有一些奇怪的东西。这部分最好看。

之后是打扫,收拾烂摊子的过程也能吸引人目不转睛,是东西太多的功劳。最后几个人穿着毛皮大衣推着大扫帚舞蹈起来,把一切推到后场,又把灰尘扫到中间开始打转,很可爱。

再后来有各种大小黑幕布实现的换位置魔术,中间有钻柜子,被灯向空中吸等等。

后来又有一场快渴死的人挣扎取水的,杯子瓶子桶,越来越滑稽。

又有一场是回顾,前面的典型片段摘出来加工组合。

结尾有一段重力方向顺时针转了三十度左右,布景板也跟着转,演员一直在借用各种外力,人、物、牵、拉……只有向前快跑的时候是靠自己。这种观看方法导致感觉不到好玩了。

再后来精力不那么集中了,现在很困,先不回忆了。

[Theater] L’IMMÉDIAT

[Theater] The Total People

600 Highwaymen

奇异的作品,散发着一以贯之的气息,这部风格更清晰。因为没有叙事,纯形式让形体的风格更显要了。

目前长度四十分钟,出场三十几位演员。形式简单而丰富:台左出场,歌唱着移动到台右退场,移动沿着一条直线进行。出场者之间的衔接和同一首歌中表演者的相互配合有各种变体:微妙变换的出场时机,不同程度的重叠、同步、前后呼应。除了一首多人歌曲有集体转身之外,所有演员面向观众。背景上偏台左是一块白布,投影即时捕捉和处理的人像,摄像头在偏右地上。

空间是法盟的skyroom,一面墙是玻璃斜坡,室内是渐变的蓝色。两排座椅和两排垫子。空间很亲密、舒服,大部分观众是演员的家人朋友,前排有个婴儿几乎安静看完全场。

演出非常有魅力。作品不是为某个意义而创作,所以魅力因为独立存在而强烈,没有宣传气息。笨拙、尴尬而真诚的人类身体,赤裸而颤抖的声音,仪式般的律动,令人难以抵抗。不完美,没有想要完美的意图,单纯,无助。中间一段三人演唱我几乎哭出来,和歌词旋律关系不大,是整个人在处在震动中。视频增加了丰富性,除此之外并不加减作品的力量。

歌唱和手部引领的笨拙动作可以算是600 Highwaymen的特征。他们有效地继承和转化了美国戏剧的传统,让我第一次觉得美国的传统也能够创造出好作品。以往叙事或催情的歌唱在这儿破碎了,提升了,肉体声音的魅力发挥了出来。美式戏剧对故事和个体情感(煽情)极其关注的氛围也浸润到了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为叙事气质和抒情气质,但形式既已转变,气质也不再庸俗。

[Theater] The Total People

[Theater] The Bacchae

真是受够毫无想象力的美国人了!

自称experimental, 结果不过是钱少规模小的broadway。除了微观层面偶尔出现的喜剧风格外,没有任何创新,节奏拖沓反映了创作者的自我迷恋的小布尔乔亚属性。这也是绝大部分broadway庸作的特征。用当代狭隘的美国现实主义审美诠释古希腊,好烦。古希腊应该没有这么无聊的。

设计上也是一样,除了钱不够导致的抽象感之外,全是冲着broadway去的。还好钱不够。可是既然选择打扮成古代仙女,百分之十几的仙女裙子里穿牛仔裤是几个意思?政治上解放演员?用红丝带代表血的时候我气笑了,无奈到可爱的感觉。

其实无论是演员的能力,还是设计的能力,甚至是导演和编剧,都是在一定水准上的,但是出来的东西……是有修养没灵感吧……

[Theater] The Bacchae

[Theater]DNA

没抱希望来的。结果剧本和表演都很精致。

剧作的主题和风格都是很典型的英国风,台词有力量,每个场景都非常清晰、强烈。差不多二十场,都是对话,行动非常少,故事和性格却异常清晰,因为环境和对话营造了强烈的现场感。结尾有未完成的感觉,开了很好的局,却停在半路,期待的大的或重的或令人困惑的或巧的东西没有出现。还有就是能感觉到这种风格的衰老,这是我喜欢的一路风格,对我仍然受用。

演员都在角色里,即便是在别的演出里非常讨厌的演员,在这里也都找到了应有的位置。动物练习、即兴台词练习都会有用。很多英国剧本虽然现代,但美国演员可以演,因为虽然形式新,微观层面还是写实的。这时使用没有想象力的现实主义美国演员也能呈现出有力的作品,只是他们不一定理解自己创造了什么吧。

[Theater]DNA

[Theater]Grand Japan Theater

在Carnegie Hall,座位全满。有学生样做笔记的,也有不耐烦勉强坚持或走掉的,最多的是日本人,门口就停了一辆满载日本人的大巴,结束时到处是鞠躬问候。

演出顺序是简化的狂言、能剧土蜘蛛、以及十一代目市川海老蔵表演的歌舞伎 Shunkyo Kagamijishi。

作为对日本传统戏剧一无所知,只读过一本浅显的书,只在屏幕上见过碎片的人,不懂得怎么评价,只记录一下当时的感受吧。看前两者时觉得这是发展不充分的相当粗陋的艺术。这段狂言舞蹈类似萨满教仪式,乐器简单,人声有力,舞蹈则显得乏味。而这段能剧,虽然演出说明里讲这不是品位高雅的剧目,以动作见长,还是让我颇为失望。除了有能剧演员的身体外,两个角色身体上的技巧并无特别之处,唯一的亮点在于数次蜘蛛吐丝,白丝被迅速射到空中,又飘散到地上,随着演员的活动在地上纠缠,视觉上很吸引注意。这部剧的情节简单而无聊,人战胜蜘蛛的打斗象征皇权对平民的成功压制。戏剧手法也十分要命,没有别致的象征方法,也不可能写实,需要蜘蛛上场就搬了一个顶上带树叶的帐子,突兀地摆好,等着人去进攻里面的蜘蛛,帘子撩开是两个“大写”的蜘蛛网。伴奏的乐队仍然简单,人声间或有中国传统戏曲的感觉,间或是较野性的呼号。到了下半场的歌舞伎,就感觉到精彩了。(道具的使用仍然非常令人不解,辛苦搬上场的对称的桌子带七件物品,演员只用到了一件。)最美的是演员的姿态、动作和服装。缓慢,优美,蹁跹动人。先后演了手帕舞、扇子舞、双扇舞和狮子舞。这部分的音乐和人声也复杂精彩起来。举手投足没有一分不美,完全看不够。最后退场时要表现手中的狮子头活了,扯着柔弱的女子下场,一只手是有力的狮子,余下全身是被牵制的女子,非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做到。之后一大一小两个女孩子的蝴蝶舞也异常好看,两人身形对比和对称的动作形成美妙的秩序,举手投足的儿童情态萌煞人,基本功也十分了得。最后一段是狮子的舞蹈,整个发型像一条白色的长长的动物尾巴,一端披散在头上,一端垂在身后,动作除了步法就是耍头发了,可是和京剧里的武生比起来,总觉得技巧、花样和效果都逊色不少。单从今天的经验看,日本传统戏剧是更注重视觉上的豪华美丽的。

台上有一样角色十分有趣,就是演员的助手,主要协助演员换道具,整理服饰。助手和乐师穿着一样的衣服,有很强的形式感,像是传统的随从,台上所有演员之外的人穿相同的衣服让这些助手不突兀了,不像与表演无关的工作人员,也不像有个性的人(那样会抢夺演员的位置),很好地融进了演出中。这些助手的走路步法经过训练,和演员、乐师具有相同的风格,所有舞台行动浑然一体。从这些助手多少可以分析出为什么去年在BAM看的美国歌舞伎为什么不对了。那出戏里导演自作聪明地让一些紧身黑衣人充当这样的助手,服装风格非常突兀,动作如同毫无训练的工作人员。紧身黑衣在西方戏剧里,原本是为了尽量隐身在黑色背景中,用在明亮华丽的歌舞伎舞台上,反而具有了符号性,令观者困扰。那出戏里把合唱队和乐师置于高处也是将西方元素有意无意地强行插入东方艺术,损耗了舞台的华丽和崇高。

舞台的设计更接近传统能剧的舞台,没有歌舞伎需要的花道。另一样遗憾是剧场的形式。东亚的戏剧常常是演员在高台上,观众从低处看上去,这样演员自然有一种威仪,脚也不容易被看到,演员练就的平滑的移动会产生超越凡俗的效果。西方的戏剧习惯于让观众在高处向下看,和看斗兽、摔跤一样的角度,向下倾斜的场显然有更多张力,西方的戏剧也充满了冲突和刺激。在今天的音乐厅里,像西方传统剧场一样,观众主要在高处,而且音乐厅为声效考虑,多层观众席垂直分布,对高处的观众来说,不仅演员过于遥远难以看清细节,而且俯视的角度令人错失细节,也无法看到精心为下方视角设计的视觉。我用上了所有眼镜,站起身努力向下看,也难以想象平地近处的观感。以后再看,也许会有不同体会。

[Theater]Grand Japan Theater

[Theater]Much Ado About Nothing

莎士比亚、喜剧、二十年代的美国。集中了我不懂得的所有元素。并且讲话带英国腔,真是宁可不考虑地点逻辑错乱也不放过我呀。从这点也能看出美国人面对戏剧时机械的反应。

节奏很欢快,用了不少舞蹈,动作样式丰富,群舞复杂而不乱。喜剧场面调度和节奏也不错。部分演员有能力,其他则很平庸,对手戏常常出不来,只有样子算是在的。

[Theater]Much Ado About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