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 Little Fox

一眼就看出是美国剧本,有些点很有魅力,但是充满了陈腐庸俗的气息,势利拜金,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权力结构上家庭压倒一切,狗血的暴力和谋杀。人物性格都非常脸谱化。

但是,表演非常细腻真实,每个演员都不仅深入精彩地诠释了角色,还在台上散发了脆弱而美丽的人性光彩。据说这位导演现在最大的亮点也就是演员和细节了。女主角

唯一突出了表现的地方是结尾,灯光渐暗,女主角狐狸般的眼神和动作。令人印象深刻,也和前面的写实感非常不搭。可能是一部让老年人激动的戏剧。

广告
[Theater] Little Fox

[Theater] Situation

舞台设计粗糙、卡通。类似lego的两组黄色台阶,可以移动拼合,舞台边上是巨大的卡通花盆仙人掌。演员都是中东难民,在德国相遇。种族是真实的,故事来自许多人。整部剧轻松,写实,全是段子,以德语课的形式组织起来,充满了cliché和反cliché,嘲笑德国人对难民的肤浅认识,同时又只能把难民经历的极端状况用段子表达出来。并不高级,也不算深刻,但是辛辣,戳人,紧扣最热门的主题,同时节奏欢快语言幽默,德语英语希伯来语切换得眼花缭乱,整场看下来是很爽的。角色有不想留在德国又无处可去的叙利亚艺术家,一对犹太阿拉伯夫妇,巴勒斯坦的一对年轻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前苏联移民,每个演员都和角色有同样的出身,让故事更有代入感,记录性和故事性混合在一起,真真假假。

[Theater] Situation

[Theater] Are You With Us?

这是一部戏,也是一场公开呈现的团队交流,或者说集体therapy。观众在台阶上席地而坐,抱着靠垫,喝喝啤酒,看着场上的自我挑战和相互折磨。

结构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展开,每位成员轮番上阵,六个人一共进行了十三轮。舞台上大片的空间作为没有遮挡的更衣室出现,每一轮开始,大家会穿上同一主题的服装,摆好pose进行合影,之后一个成员作为DJ和主持人向大家提问,提要求。影像投在两块大屏幕上,观众既能看到演员,也能看到屏幕上呈现的演员。

问题很有趣,有的有点狠,狠之后会期待更狠,但现场产生的表演很难真正狠到什么程度,因为人会断,会闪躲,会空白,可遇不可求。而这种表演形式下,设定的狠是不合规则的,会因为假而没有力量。所以规则重要,彼此了解配合重要,勇敢也很重要。他们的勇敢不是宣言式的,而是慢慢生长出来的。他们和观众的关系从网站可见一斑:非常多的自我介绍和解释,几乎自我暴露到把一切都公之于众的程度,团体内部亲密关系的发展也扩大到公共空间。这种暴露本身也是力量,颠覆了艺术创作惯于隐藏的台后创作过程,把神秘感撕碎,从而变得更加神秘。

记得的一些主题:inner child, aggression, “Do you love me?”, Money, Health, Sex energy, retirement, death, “the most xxxx one”, “Agree or not?” “How much do you agree 1-5″, “Point to that person”,对应的服装风格:儿童、西部牛仔、运动、清洁工、波西米亚风、黑色冷淡、医生、橙红裙子、气球裸体、老年人……

 

 

[Theater] Are You With Us?

[Theater] Diebe

看戏是缘分。同样的戏,在不同的身体心情时间下看很不一样。不知道是演员没进入还是我在时差的疲惫里没有进入,还是这个戏形式感太强,一旦熟悉了就没了效果,寡淡了很多。也许很多是我上次脑补的,比如Linda的性格,也许是这次就是涣散掉了。无法信任记忆,舞台布景都记错。猜想是基本按照上次排的。但舞台有变化,后来又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变化了。德国戏虽然有够长的让演员创作的时间,但大剧院的作品也是有作品性和商业性的,类似百老汇。一般戏的演出场次不算很多,相对分散,几年之后重演也很常见,在这种安排之下,演员的状态值得研究。尤其是很需要演员个人情绪状态的作品,多年后突然重演一场,对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意味着什么?

和记忆中相比,linda的那种讨人喜欢让人心疼的小女孩的东西不强了,粗暴女孩很棒,纯朴和土气被一种无法控制的内在力量压倒,非常吸引人。节奏、形式感亦然很棒,每段都单独成戏。看完上半场,我非常疲劳,没有思考地随着人流走出了剧院,心里是晚上的安排,明天的安排,一直走到街上没有再回去。等我意识到的时候,有点后悔,因为这部戏是我非常想要重温的记忆,另一方面又觉得在此时此地,我不在戏里,戏也没有抓住我,那么,坐在椅子上,任凭舞台上老去了五岁的人们唤起上次的记忆,也是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挥霍。

[Theater] Di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