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 ERS Workshop

ERS把他们的工作方式精简浓缩娱乐化之后做的两天工作坊。文本是The Sun Also Rises,使用时进行速度处理,身体准备是一小段动作,最后没有用上,表现使用的材料是两端网络病毒视频,鸵鸟玩带羽毛的球以及爱猫爱得哭起来的姑娘,从中提取特征运用在表演里。最后形成了两组表演,用的分别是同一段文本的前后两半。一组有很多爱固定不动的传统选手,表演围绕靠背椅展开,结构清晰但构图凌乱,John把空间限制成车厢形状,效果显著。另一组限制了观赏角度,观众都从门洞向里面看,减少了构图方面的考虑,有很多形体元素。最后John把两者合成一个,前半部分第二组配合,后半部分第一组当背景。整个过程简单清晰。感触比较深的是,最后每组的演员都一一对应了文本中出现的角色,可见传统方法的限制;对视频材料的使用既没有形成一致的怪异效果,也没有融合进人物中,不太能促进故事发展。即便如此,最终的成品还是强烈体现了ERS的风格,搞笑的混乱、文学性、人物塑造都在其中。

广告
[Theater] ERS Workshop

[Theater] Fever 的公开排练

在一个教堂里面,很好的排练空间。椅子围坐一圈,台词小心地引导着观众,邀请观众的加入。不冒犯的情况下期待观众和演员一起行动,这种做法太轻柔了,效果也是很轻。这时候要打动人,群体行动是很好的,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某种效果,标志性的奇怪动作在这里也很用得上。中间最剧烈的就是把一名观众托举起来,又慢慢放在地上,形成了仪式感。他们惯有的细腻动人别致依然在,只是很轻很轻。能想象邀请互动有很多学问,措辞,动作,引导,对不可预期的情况的处理,这是需要试验的,创作者说,只有你们在,我们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排练。台词和以前一样,有点小情小调。不说话的时候更动人。

[Theater] Fever 的公开排练

[Theater] 北京看的戏

德国错过的 Common Ground,在国家大剧院看了。小剧场戏剧放在大剧院的空间里,力量减少一大半,再加上剧透般的字幕,以及事前的一点了解带来的很高的期待,看到的时候不剩什么惊奇了。题材非常好,工作方法和角度很棒,但是止于微小事实和故事。能理解这件事有多难,走进过去很难,让事件相关的人走进过去相当于增加了一层阻隔,那么到底是关注历史,还是关注历史在后人身上的作用呢?二者难以兼顾,后者也难以呈现。也许到这里是恰当的好的,也许勾起不满正是好的?

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空间非常强烈,巨大的台阶,越向上越压抑的空间,与世隔绝的人。演员的形象非常强烈,男主的体型,女人的面具都增强了这一点,舞台上和表演上非常非常地表现,反而有找不到着力点的感觉,需要显露内心的部分就割裂开了,两种表现没有形成令人赞叹的关系。但还是一出精致有力量的好戏。

战宛城,戏是特别紧凑文武兼备的,很有观赏性。主角扮相很好,有魅力,曹操过于猥琐了,舞台背景非常明亮,带有一种晚会气质,可算得上是很暴力的灯光。京剧听得少,不好评价,总体感觉是立起来了,但不算很出彩。这是青年演员擂台赛的一场,结束时领队感谢演员,唯独没提男主角,回到住处一查,果然和男主是一家人。

碾玉观音,小剧场京剧有点尴尬,里面的小剧场元素其实是大剧场元素,布景破坏了京剧的惯例设置,并且显得假而浮夸。扮相不错,非常多的定格,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创造。从人物故事上来说,男主被塑造成了温柔善良正确的情种,和原来的故事不大一样,不真实,而且抹掉了批判性,只剩下言情。男主演员很有一种败家公子哥的天真气质,可爱,却太强烈,干扰了崔宁的角色形象。

 

[Theater] 北京看的戏

[Theater] Feinde

和背景有关,这位导演的作品都是关于异乡人的。这部是异乡人在纽约。Udk遇到的朋友说对这部戏很失望,我看了觉得还好,格调和强度和看过的另一部Situation接近,只是场景和故事从中性的公共空间转移到了家庭和恋爱,而亲密关系是难免狗血的,放在公共空间里看也难免做作,在生活里也是一样啊。所以不喜欢多半还是期待的问题。也怪,跟美国有关的总要发生在家庭里。但这部戏不是恼人的美国戏,多个空间并置调度得很好,家庭故事下面仍然是强大的历史和社会主题,苦难带来的包袱,哪一个都无法放下,做个花花公子,谈谈轻松忘记的恋爱是不可能了,除了咬咬牙撑下去也别无他法。表现主义的意味很浓,舞蹈、爬上爬下的体力负担、空间的重叠,蛮德国味的。

[Theater] Fei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