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Everybody

我知道吐槽无益,批评阻碍创作。还是忍不住。

一、对开演前提醒关手机那段话的痴迷。灯光完全可以做到的一件事,却有太多人喜欢在上面变花样,一种self-indulgence。演God的演员担当了这一角色,变身God的过程和身体变化处理得不错,但对美国剧场陋习的痴迷迁就,让观众在被娱乐十分钟后,根本没把God当回事。表演也就失败了。结尾,同样装束的God作为Understanding又来了类似的一段,台词是反智的嘲讽,无论正话反话,都在消解演出制造的能量。解构意义没什么不好,这部戏客观上鼓励无知无视的态度则是另一回事。

二、笑声。一开场,就是熟悉的令人不适的笑声,对无论什么内容都一视同仁开怀嘲讽的笑声,一腔早早准备好就等着在演出中倾泻出来的笑声。这笑声应该叫做百老汇/外百老汇笑声吧,个人角度无从理解也无从尊重。深究起来这里面有多少美国戏剧史里粗鄙的毒,多少把一切简单化娱乐化的反智的毒!

三、肤浅的台词。日常化的絮絮叨叨,唠家常背后显露出来的还是无聊的家常。很多美国人可以一刻不停地说话,这类人的比例在美国文化中高于多数其他文化,这样的表达非常廉价,却为很多观众喜爱,大概因为看到自己常说的庸俗话语能够登堂入室,达成对无限膨胀却没有依据的自我的饲养。

四、没有结构意识。其实这部剧结构蛮清晰的:和观众区互动、每晚的梦和梦后的思考、骷髅舞、以及打开背板去墓穴。但这个结构的安排我非常不认同。互动环节冗长,梦境一段黑暗中的对话冗长混乱,骷髅舞完全跳出了之前的气氛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最后的一段几个人物的展示非常仓促,内容浅显风格呆板酷似低档儿童剧。

五、假。坐实了假这一点,演出的力量就大大削弱了,无论什么技巧和能量,都变成是在娱乐。演员在观众席中假装观众,又不大大方方点破,很尴尬。和观众互动因为完全是假的,所以不如不做。抽签决定角色做得不彻底,显得多余。Love的出场更是尴尬得要窒息了,越是演得像个真的观众越令人尴尬,这就是psychological realism世界演员的局限。这样的表演风格,让消耗体力的奔跑也假了起来。墓穴一幕绿衣组突兀的转变,以及小女孩的角色都让假更进一步。

六、作为一个整体传达肤浅的观念。不想说概念或者故事,这些和原型关系比较大,只说传递的总体信息吧。我看完的感受是一个人要去送死朋友亲戚都靠不住,所有冲突的表现形式都是斤斤计较,还是爱最伟大,然而爱是什么不知道。中世纪道德说教也不可能是这么禁不起推敲的呀!几年前看的德国版的Jedermann有故事有人性有对现实的反思,英文原剧也借由宗教带出了复杂的内容,而这版抽离了宗教,却并未注入任何东西。

广告
[Theater]Everybody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