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light

本来写了大部分,重启电脑丢了。

不懂电影史,看到过的电影也很少,对美国社会也是一知半解,只能记录一点零散的感受。

  1. 作为底子的故事是很当代戏剧的,带有异域风情,而这个异域很可能来自东方,再往细说,具体哪个东方,我就说不清楚了。
  2. 人物塑造很有风格,寥寥几下,特征就出来了。但败笔也明显,突出的例子是妈妈,选角失败,叙述上遮遮掩掩。乱猜,因为原型是剧作家自己的妈妈,实在距离不够,剧作家又还年轻,看起来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还没能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最后支离破碎的。另外,风格有时候控制的不好,导致有自恋的意思出来了。
  3. 视觉上对黑人的表现,非常美。发光的皮肤,优美的轮廓、五官线条。这是一种人性和灵魂层面的视觉赞美,是我认为的全片最大亮点,看到心里放礼花。这样的赞美也因为少见地去除了刻板印象而有现实意义。
  4. 叙述上也进行了类似的美化。用到叙述上,这种美化味道变了,不知是认识问题还是电影语言的问题,对黑人和黑人生活的美化显得逃避、不切实际。我明白这部片子在有选择地表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即便如此,偶像剧式的美化、对诗意的轻飘飘的利用,仍然让我觉得不舒服。
  5. 全片有一种老式文艺片的感觉,娴熟、恰当,没有新意。但也有特别的意义在:用在了黑人电影里算是开拓性的举动;从美国的文化环境里长出完成度高的这类片子着实不容易。因此美国人比外国人更容易理解这个片子的好处。好处不仅在作品本身。
  6. 这片像一部白人片。外国人不能理解,他们往往觉得,在电影里像看待白人一样看待黑人不是正常而正面的思路吗?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黑人是群体境遇更不好的个人而已。也许在别的社会确实是这样。我从美国社会这一边看过去,则会觉得一方面这种正常正面的行为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历史包袱底下,这部片可以是说是黑人群体很有自我意识的一种勇敢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做太轻易了,像表达白人的灵魂一样去表达黑人的灵魂,就平等了正确了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个人经历塑造的不一样的灵魂要怎么能用一样的容器盛放?
  7. 也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在这个社会里发出被主流理解的声音意味着需要使用被广泛接受的语言,而这个语言却是另外的文化群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出来的语言,语言本身并不那么合适内容。但是,也没有选择。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本来也不是他们的选择。
  8. 这种语言在表达残酷时无力了,优雅而无力。对现实同样的取舍在戏剧舞台上也许有更强的效果,事件背后的事件会更占据空间,整部剧会更有现实感吧。电影得知道虽然现实感不等于现实主义,但电影和现实主义的关系不是像戏剧那么自由的。无论如何,universal常常是无力的。
广告
Moonlight

[Theater] The Last Days of Judas Iscariot

这部戏的状况有点不一样。

幻想的法庭上,各种历史宗教传说中的人物悉数出场,和当代的纽约重合在一起,讨论犹大是不是有罪。关于犹大的罪,长久以来有很多大相径庭的观点,这些观点通过站在不同立场的人物的证词,变成了剧场里鲜活的语言,角色常常亲身重现记忆或想象的场景,让长达三小时的法庭辩论毫不枯燥。剧本结构让我想到了Anna Deavere Smith 的 Fires in the Mirror,也是不同人物从不同角度或浅或深重温事件,印证了处在认识中心的不是发生了的事实,而是这个事实流转成为了怎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背景、动机、解释,遵循怎样的价值标准。最能够玩味的也就是每个人保有的千差万别的故事。没轮到发言的证人坐在舞台上的两组坐席里,看着他人的表演,让Thornton Wilder 的幽灵也在这个舞台上忽隐忽现。这个在纽约审判犹大的故事开得又大又好,开成一朵丰富美丽的花,结尾却像是突然来了一阵冷风,花谢了,不知道怎么收场,蔫在枝头上。让耶稣现形,让小题大做的现代故事占据舞台,和整个作品的格局比,嫌小了。

剧本虽然功力足,主题深刻,语言丰富,但通俗得有点轻飘,这部戏真正好看的地方还是表演。毕竟整部剧发生在同一地点,对人物没有过去未来的丰满刻画,只有对历史形象和故事的征引和再创造。对话的作用更多是推动情节,律师的发问和辩论则能够把证人的证言狠狠地向前推进,也给了观众更多一个看待证言的角度。如此一来,处于核心的,就是每个人的独白,是独白对证人形象的塑造,以及证人提供的内容和观点。这也正是导演处理的重点。假如抽掉情节,整部戏就像是一群野心勃勃的演员在疯狂飙演技。表演仍然是写实的,但不是纽约剧场里常见的缺乏想象力的心理现实或耍宝,而是和辩论融为一体的挖掘,形成了严肃而有力的风格。黑人演员多数运用了黑人口音,其中好几个人都在说台词的节奏上融入了黑人音乐的节奏,让台词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非常有趣。

舞台让我有点费解。没有布景,一开场演员们肩扛手提道具上场。所有的道具都是很容易找到的便宜东西,破烂桌子破烂椅子,水壶雨伞之类。形式上做到了简,却没有风格。即便破破烂烂也能算是一种风格,但剧中的这种视觉因为和绝大部分美国排练场日常的样子毫无二致,而失去了作为风格的资格,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应付,有点熟悉;从好的方面讲,也就有点好笑。这样的舞台当然还是比现实主义的舞台有效多了,而且突出了演员的存在。它也比装模做样的酷舞台好,真诚是对剧本的尊重。但是,这样的舞台却也没有能力为表演锦上添花,为作品增加力量。看着这样随意的舞台,会觉得少了一点恐惧或崇高或别的什么,磨灭掉了一些观众与演出应该有的距离。

小问题不多谈,演员分饰的角色互相重复,和观众的互动没有重点,结尾狗尾续貂,耶稣看着犹大裤子前面鼓了起来,之类的。

[Theater] The Last Days of Judas Iscariot

一个曼哈顿喷水的梦

在这个梦里,我住在一套还没收拾好的公寓里,刚搬到纽约没找到住处的朋友一家前一阵也住了进来。我们的卧室分别在入口空间的两侧,等我有一天又想起他们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平时从未遇见过,对我来说,就像那个房间还空着。我们都像单独居住一样,合住在一套房子里,这就像做梦一样;更加美妙的是,我的房间也像从折叠中伸展开来一样,从我印象中的一个窄小的套间,变成宽敞得不得了的大房间,什么都放得下。

想到空间在朋友住进来后发生的变化,想到这房子的每一个角落和储藏空间,我感到对生活非常满意。唯一不满意的只是空气,空气不干也不湿,不凉爽也不暖和,像一种令人疲惫而厌烦的物质,填满空间,钻进毛孔。我很迫切地想变一变,让一切都舒服起来,于是按动了空调开关。说是空调,但是和传统的空调完全不一样,我们的空调是一只在屋顶上到处活动的智能机械手臂,探测、改变、交流,都一起完成,让整个房子的空气都能均匀地变化。我稍有担心,因为朋友搬进来之后有些东西变了位置,于是紧紧盯着空调,还好它开始工作后迅速地适应了。这时候,一种紧张而压抑的味道漫了上来。

下一个镜头,我已经在一艘船上了。哈德逊河广阔无边,连着海洋,我们的船飘在平静的水面上,缓缓向大陆移动。突然,人群中发出一阵尖叫。甲板上的人都死死盯着曼哈顿岛。在我们刚才听到警报逃到船上的过程中,最恐怖的灾难已经发生了,现在人们惊恐地看着的,是灾难的尾声。一股大水淹没曼哈顿,迅速到涌上了所有摩天楼的楼顶,现在,水正在退去,房子和街道显露出来,摩天楼里的水通过破掉的窗子像外喷流,岛上像是竖立着无数个孔洞位置不规则的花洒。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仔细放大从建筑物喷出的水流,水流偶尔带出的各种颜色的小物体,是人。

船就要抵达大陆。路上,电视在播出事件回放。先是气象部门检测出连续三次红色警报,尽管难以解释,当局还是决定撤出曼哈顿的所有人。他们的决定是对的,没遇到意外阻碍的人们都顺利离开了。但是时间有限,还来不及检查所有建筑物保证完全撤离。船停了。刚上岸,人们就开始有组织地返回曼哈顿了,因为警报已经解除,因为世界还要运转,因为不回去的话又去哪儿呢?刚才的及时撤出不正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应对前所未有的突发灾难吗?

但我还是不想回去。我留在下船的地方附近,打算打几个电话。那一片地区让我想起中国北方城市的郊区,矮房子,不那么平整的道路。我其实并没有打电话的必要,拨的也都是不大熟悉的朋友的号码。接通的时候,礼貌地谈一点无关紧要的事情,不知道怎么结束就匆匆挂掉。没人说起曼哈顿。

一个曼哈顿喷水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