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light

本来写了大部分,重启电脑丢了。

不懂电影史,看到过的电影也很少,对美国社会也是一知半解,只能记录一点零散的感受。

  1. 作为底子的故事是很当代戏剧的,带有异域风情,而这个异域很可能来自东方,再往细说,具体哪个东方,我就说不清楚了。
  2. 人物塑造很有风格,寥寥几下,特征就出来了。但败笔也明显,突出的例子是妈妈,选角失败,叙述上遮遮掩掩。乱猜,因为原型是剧作家自己的妈妈,实在距离不够,剧作家又还年轻,看起来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还没能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最后支离破碎的。另外,风格有时候控制的不好,导致有自恋的意思出来了。
  3. 视觉上对黑人的表现,非常美。发光的皮肤,优美的轮廓、五官线条。这是一种人性和灵魂层面的视觉赞美,是我认为的全片最大亮点,看到心里放礼花。这样的赞美也因为少见地去除了刻板印象而有现实意义。
  4. 叙述上也进行了类似的美化。用到叙述上,这种美化味道变了,不知是认识问题还是电影语言的问题,对黑人和黑人生活的美化显得逃避、不切实际。我明白这部片子在有选择地表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即便如此,偶像剧式的美化、对诗意的轻飘飘的利用,仍然让我觉得不舒服。
  5. 全片有一种老式文艺片的感觉,娴熟、恰当,没有新意。但也有特别的意义在:用在了黑人电影里算是开拓性的举动;从美国的文化环境里长出完成度高的这类片子着实不容易。因此美国人比外国人更容易理解这个片子的好处。好处不仅在作品本身。
  6. 这片像一部白人片。外国人不能理解,他们往往觉得,在电影里像看待白人一样看待黑人不是正常而正面的思路吗?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黑人是群体境遇更不好的个人而已。也许在别的社会确实是这样。我从美国社会这一边看过去,则会觉得一方面这种正常正面的行为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历史包袱底下,这部片可以是说是黑人群体很有自我意识的一种勇敢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做太轻易了,像表达白人的灵魂一样去表达黑人的灵魂,就平等了正确了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个人经历塑造的不一样的灵魂要怎么能用一样的容器盛放?
  7. 也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在这个社会里发出被主流理解的声音意味着需要使用被广泛接受的语言,而这个语言却是另外的文化群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出来的语言,语言本身并不那么合适内容。但是,也没有选择。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本来也不是他们的选择。
  8. 这种语言在表达残酷时无力了,优雅而无力。对现实同样的取舍在戏剧舞台上也许有更强的效果,事件背后的事件会更占据空间,整部剧会更有现实感吧。电影得知道虽然现实感不等于现实主义,但电影和现实主义的关系不是像戏剧那么自由的。无论如何,universal常常是无力的。
广告
Moonl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