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 Lincoln Center 的一个剧场看了 Compagnie XY 的 Il n’est pas encore minuit… (还不到午夜……)很受震动。之后一直在想为什么一场杂技能这么有力量,能讲的原因很多,最核心的就是从表演里面自然流出,触到,进而抓住观众的人性。
二十二位演员都穿着日常的服装:衬衫、短裙、短裤、西裤、马甲……各种颜色都旧旧的,仔细看大概是几十年前的样式,但也像今天的衣服,是距离很近的又有点怀旧温度的。这些衣服让演员面目生动起来,看上去就像每天擦身而过的送货的人、搬运工、小公司职员……演员的表情、动作也尽量是日常的,没有夸张的表现,去掉了杂技和传统舞蹈与人间拉开距离的“范儿”。高难度的杂技动作也很少有夸张的造型,像是平常中的神来之笔。这些人做起职业的杂技动作时,我的心就完全跟着他们跳跃,翻滚,随着他们的动作变得紧张,变得雀跃。
剧场的光线很美,具有日常的诗意,笼罩在“平民”打扮的表演者群体上,让我想到弗拉芒油画。中间偶尔会变昏暗,也偶尔使用舞台两侧的两排粉色地面灯,整场光线的变化非常细腻,同时具有柔和的效果和先锋的意识。
舞蹈和小桥段的编排很有戏剧性,给人看的不是技巧和训练,而是活生生的身体的差异和美,是群体一致动作里每个人的不一致,是共同行动中隐藏的个性的美,是单个人无法做到一致行动的又真实又尴尬的美。群体舞蹈时节奏总是差一点的人跳得最吸引我。不了解状况就搬了一块木板喜滋滋上台,又花了好久领会场上气氛再悻悻下台的人勾起了我的同情和喜爱。结尾的时候,大胡子的小个子演员一个人在台前跳得热闹开心,不顾身后紧凑的一群人冷冷看着他,不顾忌全场的气氛都已经冷了下来。那么尴尬,那么隔绝,不专业却激动的舞蹈,让我看得好入迷。结束得也很巧妙。他跳得越来越肆无忌惮,在擦到人群时被一下子拉进去吸收了。这也就是整场演出的结尾。
这部作品不仅艺术性强大,杂技表演也令人惊叹。身体叠成高塔,在空中翻滚跳跃,难度非常高,没有炫技,高难度转换为视觉和空间上震撼的美感。在表演高难度动作的时候,场上常常呈现混乱的场景,人们一刻不停地在跑,在走,在互动,就在混乱之中,有一种强大的秩序,推动着一次又一次奇观的产生。这奇观的产生也被融入了二十二个充满人性的存在中。于是我们看到演出从不停歇的打斗混战开始,通过不停地在混战中合作完成杂技动作,发展到人们自然而然地相互拥抱。也看到他们在场上为困难时刻紧张,为达到目标开怀。演出节奏也跟着这样的紧张和舒展自然地发展,观众的情绪一直和演员在一起。他们也把失败给观众看,以及失败后自然的抱怨和丧气的反应,我当时的感受是,表演失败比表演成功更难,更好看。后来甚至有一段把笑也加了进来,开心的笑和笑场的笑混在一起,那真是太难了,笑的动作让身体无法紧张,又必须同时完成需要高度紧张的动作,他们在边笑边冲击难度的时候,我觉得好看,更觉得捏了一把汗,之后会更能与动作完成之后宣泄的狂笑共振。我在猜的是,如果抛掉对笑的身体作用的理解和同理心,在我眼里,笑的一段会不会另有一种游刃有余的精彩?
整场演出都在用细节展露着世界,其中动人的戏剧性和诗意,不能单纯用戏剧能力和编舞能力来解释,因为这部作品是一个更大的,跨越了领域定义的整体。处于作品中心的,是“集体”,是不断彼此交流的能量。很多演出段落,都像是集体训练、创作时遇到的火花,创意从集体而来,处理也向着集体而去。其中的个体行动,也是在集体的背景下才显出动人。这样的创作方式,创造出了在美学上具有高度整体性的作品,不亚于独裁方式的创作,甚至更丰富,更有细节。结束的时候其中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演员代表剧团和观众分享了一段话,这段话体现出的可贵之处,是体现出这二十二个人认同并享受这样的集体创作。是的,不开心不一致的创作过程也可能做出好作品,但做表演的人花时间最多的是创作和排练,做好作品的过程是美好的(不意味着和气不痛苦)意味着真正的相互理解和深入的交流。这件事太令人羡慕。她的话是这样的结尾的:“Alone one goes faster, together we go further…”
把日常的人性力量带进表演并不是创举,Pina Bausch、Jerome Bel都有类似的创作。但这部作品把这一点呈现得如此完整动人,并且与高度振奋的杂技结合得极其自然,带来了对人的潜力、集体创作的力量更深的认识,让二十二个人一起打动了所有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