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lonization and Uncivilized Body

最近在上的一个movement workshop。老师来自乌拉圭。

第一天用眼睛看,但别命名,无差别地看周围一切
整个是均质的皮肤,没有分化出身体部位,没有意识,在海底移动
乘在水上,让直觉带领
智识中枢不在头上,在盆骨中,躯干和四肢都成为触角
庆祝,回应彼此的舞蹈

第二天去触摸,感受他人
感觉到骨头的重量,在地板上成为一首骨头的歌
让音乐带来能量,让能量从地面传进身体,到达指端

第四天从音乐舞蹈开始,人群找寻形状
作为一个整体,运动

来自南美的这样的意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随后去稍微了解了一下乌拉圭。乌拉圭是高度文明发达自由的国家,那么有这样反省的解构的和欧洲相通的艺术就很自然。让人不禁思考的一点是,作为绝对的欧洲白人的国家,土著基本杀光,在这里谈去殖民,到底是在谈什么?去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去掉文明教化之后,里面一层的文明教化,或者从环境里涌上来的文明教化,又是什么?施暴者的土地上创造的乌托邦能够成为乌托邦吗?脱离时间和历史会带来的解放是什么?

广告
Decolonization and Uncivilized Body

[Theater]Mugen Noh Othello

梦幻能奥赛罗。两者结合得非常合理自然好看,结合的结果,奥赛罗没有了,能的美学得到了当代化。

设置基本上是传统能剧的,威尼斯旅人经过塞浦路斯,触动了Desdemona的冤魂,出来讲了旧事,才缓缓散去。为了当代观看习惯,主要人物不戴面具,中间再现的场景不是反反复复的讲述,而是人物俱在的表演,方式介于再现场景和讲故事之间,没有被西方话剧的方式控制,人物的走位有说书的感觉。奥赛罗的场景只是在中间出现,结尾又回到能的设置中。

音乐舞蹈很美,身体介于传统现代之间,看得非常舒服,在当下能打动人。看完仔细想想,没有留下什么,因为没有情节从百转千回到万劫不复在心里反复地烙,人物在形式化的表演中留下印象的只有主角Desdemona,而她的个性和诉求都模糊不清,表演虽好看却也模糊不清。作为仪式,整个表现又显得有些轻。

导演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能构想出这样的设置,并出色地执行出来,长期处于这样的实践中,非常厉害。但他看上去不是具有深刻理解或世界眼光的那种类型,谈到政治种族时有点无话可说,退回到东亚的话语里,说在奥赛罗的年代种族不是现在那么重要的问题,所以没有着意。这可能是事实,却不是负责或者好听的回答。

[Theater]Mugen Noh Othello

[Theater]The Hendrix Project

It reminds me of Maria Hassabi’s Staged, which used to be the topic of a draft I started. However, I deleted the draft because I couldn’t even remember which performance I was writing about. Tonight’s show reminds me of some thoughts I had after watching Staged.

The Hendrix Project is a highly performative piece. It is a meditation on the late 1960’s world and youth culture. Besides responding to Hendrix’s live music, beautiful young people are doing what they typically do in the stands of a concert: sharing drugs and having spontaneous sex. Indulging moments are amplified through slow-motion movements and retrospective eye expressions. Three translucent screens provide from behind the stands rich context of the 1960s including the Vietnam War, TV advertising, hallucinating images, and of course, Jimi Hendrix.

The performance is very pleasant to watch because actors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present in the elevated moments. During this undemanding watching, thoughts about the pas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ast emergence naturally. This piece hands the space and time to the audience. The experience of watching and thinking was great. It is not easy to analyze or explain the experience in the frame of theater, although it is more theatrical than most performance pieces. It happens in a short given time, has a centralized event, and communicates ideas and emotions. The differences from most theater works are: people on stage are silent stereotypes, they don’t express any idea, and they don’t change until the end.

Staged is similar to this piece in terms of slow and sculptural movement and visual beauty. It was also pleasant to watch, but only for much shorter time. I got bored soon and felt disappointed when I stepped out of the theater. Today I realized that the disappointment was not caused by the general form of the piece, but by how it was specifically conducted. The lack of intensity and context made Staged hard to watch in a theater setting. But I can imagine it much more attractive on the street or in a gallery.

[Theater]The Hendrix Project

[Theater] ANTIGONÓN, UN CONTINGENTE ÉPICO

古巴先锋剧场。

看完戏脑子里萦绕不去的疑问是,古巴是否有环境产生先锋戏剧?反叛和对抗的对象是什么?在网上肤浅地了解了一下,古巴的艺术和媒体表达空间是受限的。那么这种空间里的先锋戏剧是找到了能够存在的立场和主题,还是只是没有根的形式先锋?

这些问题我没法从看戏的经验中找到头绪,因为拼命伸长脖子看舞台,还要听西班牙语看英文字母以及躲避感冒邻座的喷嚏,已经漏掉了很多信息,台词是随性诗意的,又很多隐喻和与当地历史政治文化相关的典故,最终我能理解的就很少了。里面有提到移民到国外,信息时代的沟通,越战,带隐喻的日常故事,家庭,现身为提行李箱的老女人的祖国等等,形式上裸体、时尚、嘻哈都有出场,虽然夸张脸谱化,但态度有点模糊,看不清批判或欣赏的力量。表演主要是独白,以及形式化的行动。没有角色,也没有演员之间的交流,演员作为延展性非常好的中性材料制造各种形式化的奇观并输出批判性的台词,台词和动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视觉关系,没有表现故事或人物。

结构上比较简单,从裸体舞蹈开始,后面演员轮番出场说话,或留在台上成为布景。舞台后方中央的大屏幕有时播放残酷纪实画面,有时是类似几何线条logo的东西停在黑屏幕中央。

好奇的另一点是,这种戏剧的传承是怎样的脉络?一定有布莱希特的影响,那么有没有当代欧洲特别是东德的影响?还是和欧洲戏剧有某些共同的南美政治戏剧的源头?

[Theater] ANTIGONÓN, UN CONTINGENTE ÉPICO

[Theater] Thunderstorm 2.0

中国导演带作品到国际上演,有很多过人之处。他首先避开了让中国演员演话剧这个大陷阱。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和封闭的环境里,如果不是自身有什么要生长爆发出来,是无可改造的。剧中所有话剧演员都在完成电影演员的部分功能,观众通过大屏幕观察他们被选拣出来的细节,无需了解他们的身体、声音和理解力在舞台上的无能。他们是功能单一的人类道具。演员们也无需塑造电影人物那样复杂细腻的形象,剧情非常简单,只要提供一些瞬间就够了,其它换装、协助拍摄等行动都在封闭中性的工作状态,没有主动的表达或沟通的姿态,观众也不会多加注意。后来摄像机关掉后,农村女孩沿着家具颤颤巍巍一路爬上衣柜,把风筝从衣柜上扔下的行动成为全场的核心和全剧的结尾,非常重,但是因为行动的含义非常模糊,也就难以判断演员的能力。

东方讲故事的传统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观众的角度,全剧的框架,以及观众看到的第一层,就是大屏幕加评弹。大屏幕是精心设计的细节画面,两位评弹演员从头到尾稳坐台中央,有唱又说,也有为画面配音,层次丰富,手段很多,比较有趣。中间停下来发议论的时候,直接和观众交流,又增加了一层空间。美中不足是唱词不够讲究,没有什么亮点,有些地方过于解释画面了。

对观众来说第二个层次才是后面忙碌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是通过电影的技术手段进行解构。这部分呈现给观众的是工作场景,无意给人欣赏演员在表演时的表演状态,而是强调表演时的工作状态,强调工作现场和屏幕呈现的巨大差异。解构的手法有幽默的意味在其中,尤其通过替身拍摄的局部场景体现出来。

视觉上集中了很多典型的中国元素,主要来自八十年代上海的城市乡村。旗袍、金鱼、红酒、啤酒、搪瓷盆、剥花生、蓝白格子床单、风筝、水果刀、堕胎、结婚等等……对中国人来说是识别度非常强带有情感和故事的元素,对外国人来说应该也是非常新奇。

这部戏让我没有理解的地方就是和雷雨的关系,无论从年代、人物、情节还是关系上都无法对应起来。为什么情节简单,人物塑造得简单而平面化?为什么选择评弹、八十年代、堕胎、女性地位这些成分?这部戏有没有想要表达的观点,想要提出的问题,想要讲的故事?还是只是一个连贯的剧场形式的实验?东方讲故事、舞台上拍电影、配音、以及无法解释的行动,哪一个都不新鲜,放在一起确实是新鲜的组合。内部没有要讲的话的时候,又似乎很难说清这个组合存在的意义?也许先存在了,才有必要对外在作出判断。

[Theater] Thunderstorm 2.0

[Theater] Incoming! Memory Retrograde

开头很灵的,视觉表演台词都很灵,尤其是年轻女演员,有精灵一般的美。只是看完全剧发现还是一出美国式的戏剧,想要有巧妙的concept,想要有出人意料的场景,想要有新奇的知识,想要用上科技,想要有和当下政治的关联……却不能合成一个整体。

里面有好多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里的人物都互为前世今生,在轮回中有相互联系。六七十年代的年轻嬉皮男女,当代的老夫妻,十六世纪威尼斯的一群人,日本移民家庭……威尼斯场景提到了战争,贯穿全剧的有业力报应,超常记忆技巧,还提到了对词语产生场景气味反应的特异功能等等,把手机聊天的屏幕投影在半透明幕上表现当代生活。看到后面知道又是常见的美国配方,觉得有点无聊了,不过整个体验不错,像是地图上有很多闪烁的美丽光点,虽然没能连成一条路线。

回家查资料发现剧作和剧团创始人正是那个很灵的亚洲女孩,好厉害啊。

[Theater] Incoming! Memory Retrograde

[Theater] Unexploded Ordnances (UXO)

又发现了有意思的剧团!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是七十岁上下的女性。稍查了一下,她们遇到什么就把创作带到哪里,真酷。

这部戏把没引爆的炸弹和未探究的渴望重叠在一起,把奇爱博士与历史上的战争和武器和当下的危机交织在一起,又把Situation Room和观众参与讨论结合在一起,从老年这一身体和精神的出发点探索一切。这些元素奇异地融合在一块起效了,让我的大脑感到很舒服。大脑不喜欢太简单,不喜欢故弄玄虚,但也承担不了过度复杂。不过大脑的舒服是有迷惑性的,因为大脑活在当下,并不是一架现成的哲学机器。大脑喜欢的也可能是有点浅薄的漂亮东西。

观众坐在三面,中间是七张桌子组成的圆环,光会精确打在每一张桌子上让它们像七面灯,舞台背后高悬三张大屏幕,内容有电影有动画关系有时是连续的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配合的,最常出现的是三张地图,左到右分别是日本世界和美国,舞台右前是一个高桌高凳的小工作台,演General的Peggy Shaw对着她的笔记本电脑坐在那里,Madam President Lois Weaver坐在环形桌组的后面。电话起到了控制节奏和转场的作用。

表演上Shaw是那种无厘头冷幽默的喜剧演员,也借性别身份讽刺性别问题,Weaver控场能力很强,形体表演很有趣,借用桌子上上下下运动了一圈,每个动作都在中途戛然而止,既好笑,又有对老年身体的洞察。开头的秘书也很有魅力。

从扔炸弹的白宫开始,到提起日本的原子弹,到男性在政治中的地位,到Governor Island地下的炸弹,21街挖出的装在炮弹壳里字迹全褪的80年代时间胶囊,南部农民被挖出的炸弹炸掉的房屋,虚虚实实,隐喻或现实的当下都在里面了。最后落到圆桌讨论,每人讲让自己关切忧心的事情,三个人总结。关键词是hatred, grounded, forgiveness, resist等,里面是对倒退和战争的担心,对未能负责地反思过去的担心。

让参与过战争的老年观众参与讨论是很棒的想法,不少人的回答的确带着他们的经验和伤痛,这同时也是对观众表达能力的考验。让所有观众写下unexplored desire,作为全剧的结尾和解决方案读出来也是厉害的设计,在一箱子纸条里挑到有趣的可能也是有难度。让观众设闹钟这个做法没有找到落点,大家悬着一颗心,中间也不停被提醒剩下的时间,最后闹钟响了,舞台对此并没有任何反应。闹钟带来的紧迫感和危险落入了虚空。

应该会再去看一次,到时候会有变化吧。

[Theater] Unexploded Ordnances (UXO)

又新年了

到了过年过习惯了的年纪,连伤春悲秋也嫌腻歪。人生无变化,时间流逝也就徒增烦恼。翻看笔记本,前几年的小小愿望,在猪油一般的生活里翻腾,似乎变得更小了。日子是逆水行舟,无论从我能想象的何种视角,向哪个方向去,都像是逆流,得意于成功也好,精进于狭路也好。人们慢慢开始谈论接受、修行,就看上去容易了一些。是会真的容易一些。毕竟过去闪动的都是无知和希望的光芒啊。

又新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