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Gala

这场演出我比较早留意到,但没有买票,因为看介绍觉得和在北京看过的the show must go on很像。后来有朋友去看,刚好闲着,心痒了一下,就还是去了。

确实很像之前看过的那场。但这场演出竟然还是有魅惑力。看开头时我心里带着怀疑和距离,看到后来就完全和演出共振了。像的地方是概念、结构和表演,只是一个是用歌曲作为动力,一个用舞蹈类型。歌曲直接催动观众的情感反应,舞蹈则需要观众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每个演员的个体上。

从起承转合来看,整个表演的节奏非常传统。从低沉到华彩,从反叛对象到对多样个体的庆祝,环环相扣,紧抓住观看者的情绪。虽然表演强调的是演员的非专业性和反对严格规定动作的表演,但整台演出还是有一种专业感。这种专业感的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大的可能是非常细腻而庄严的灯光效果,以及看似随意的精心设置的服装。演出需要的专业性本身并没有变,变化的是主要承担体现专业性的功能的方面。

看似反叛的胡闹,内在却有严格的逻辑和结构,本质上非常精英化。表面上的大众狂欢,本质上仍然是对天才的膜拜。这样的演出里不存在真正的颠覆,与其说这样的戏剧启发社会,不如说这种戏剧是长期推进democracy的必然结果。

这个演出中虚假的成分的存在,是出于把演出固定下来,让演出可以重复(不是分毫不变,而是效果一致)的目的。这样的成分总是要在戏剧里占据着一定的份额。有时候这个份额大到不自然,成为对不表演的表演,对不表演的表演是藏不住的,于是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拙劣。当然可以说这种复杂的拙劣提供了新的角度,让呈现多一层关系和观察,但是同时,这也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地方,假总是比丑更让人不适,尤其是假无法获得任何支撑的时候。

这场演出和所有传统演出一样,是贩卖奇观的。它反奇观的姿态显得可笑。一开始对芭蕾的反抗,由于演员粗糙的身体,有一种freak show的效果,也算是奇观的一种;到后来观众对演员渐渐产生认同,不再有freak感,但freak真正被消解掉,还是靠后面展示的每个看似普通的演员的天才表演,也就是另一种奇观。那么演出里面就有了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反奇观的态度仍然要在靠奇观才得以成立的演出中显现,无法形成对奇观的否定。

不过事后我体会到,即便没有后面的华彩,演出也并不会真的变成freak show。原因是观众的参与在这样的演出里举足轻重。观众如何参与,决定了怎样塑造最终的角色形象。如果观众来自中国,也许可能产生真的freak show了。然而观众生在一个(至少形式上)尊重所有人,不公开比较每个人天赋的地域和时代,这让作品的史诗性成立了,并且在时代层面深刻地映照了现实。

广告
[Theater]Gala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