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er] Duets of Difference

是一个朋友在University Settlement做的演出,舞蹈叠加记录。

USettlement是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新移民和低收入群体,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实现美国梦。三个主创申请到了这里的residency,花一年时间做了这个演出。从现场的状况能看出,机构的管理者对戏剧所知甚少。

一个半小时,还算容易看下来,而且很开心看到纽约有人在做这样的剧场,让真人讲自己的故事,不自恋,不商业。演出的空间也很好,是机构自己的空间,black box的结构,非常朴素。演员有四对,多数是在机构里接受过帮助或者参与机构工作的人,其中有五位是亚裔,两位非裔,一位西班牙裔。真实的人在场上真实的存在是非常动人的,也是这一点让我能够不费力看完演出。这样的演出如果长期进行下去,对参与者会是美好的体验。

从技术角度讲,做得不好。首先duet的概念非常好,却没有恰当体现,如果把差异巨大的人放在一起,寻找共同的频率、情感或瞬间,会很美,但表演者的排列组合方式更像是把相近的人放在一组,有些组甚至感觉有些不恰当,比如让出色的oversize舞者和行动能力受限的两位表演者同时登台,前者的身体其实是非常健康美丽的,却在并置里凸显了特异性。

其次,有两位专业舞者一直在台上进行肢体表演,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破坏性的。记录和舞蹈并行让人分神,虽然我理解这是由于只看记录部分会无聊,想让人们的注意力有所寄托,但场上的舞蹈并没有让空间更丰富有趣。舞蹈不好看有几个原因:专业性的身体和非专业的身体在台上叠加并不协调,甚至让专业的身体显得空洞和假;舞蹈本身非常套路化,和表演者讲述内容的关系又是解释性的,无聊而多余;舞者跳满整场却没有形成结构,节奏上有种疲惫感。

再次,对原始材料的采集和裁剪不好。能看出来没有收集到足够多的材料,也没能从中发掘重点,讲出有趣或有深度或有复杂度的故事。语言不讲究,没有帮助非母语的人提炼出言之有物的表达,套话空话很多。另外还颇有一些内容像是为了切合机构主旨加入的,有刻意的感觉。

广告
[Theater] Duets of Difference

[Theater] P Project

是Skirball马克思艺术节的一个表演,免费。纽约呆久了,下意识觉得免费不会好看,看了介绍才发现因为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所以不售卖,但是program上清清楚楚列出了每一项演出支出,希望观众捐款。慈善又何尝不是当代资本主义最温情而残酷的工具。

艺术家Ivo Dimchev本人非常厉害,巨大的剧场,巨大的舞台,他一个人。行云流水,不露声色,搅动全场。他有混艺术圈艺术节的老练,但最重要的是作品的设计非常精巧,对参与者心理的微妙操纵,以及最后呈现的困境都很有力量。

这个作品的过程是这样的:Ivo 在台上和观众很随意地聊天,聊他为什么做这个作品,怎么取的名字(P有很多含义),提到他身上夸张的伪娘服装是到纽约现买的,也谈到在其他地点做这个作品的经历。他还在现场邀请了一位观众保管他准备的一千块钱,帮他付给参与者。之后他邀请两位观众参与一个游戏,两个人在舞台两侧打字,他用自己作的曲子唱这两个人实时写出的歌词,结束后每个人得到二十块。之后这个游戏开始变得复杂,除了打字的人,还邀请了一位观众上台跳舞。他反复强调不可以是专业舞者。再之后他对舞者的动作风格有了要求,比如hiphop。再之后升级到请两个陌生人上台脱上衣接吻。每次报酬都会升级。再之后他只身拖了一只白色床垫到舞台中央,请两位陌生人全裸表演做爱。两个年轻人很快自告奋勇上台,在侧台帘子后面脱衣服。大概是脱得有点慢,也可能是要制造效果,Ivo催了几次,又喊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这一刻两个人出场了。大概率这是一个刻意制造的效果,赶在两人脱完衣服的时候喊价,观众看到的则是高价让两个犹豫的人跑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马克思”的时刻了。两人在床上伴着音乐运动,过程中Ivo还会提出要求,让他们严肃,出声,换姿势等等。台下笑成一片。这段高潮结束后,又有和缓的付费素人表演。最后是邀请两个人上台写评论,一个要夸,一个要骂,每个人读完自己写的,艺术家就代她下场要观众用钱表达支持,作为对评论的报酬。表演结束后,艺术家又在台上卖起了T恤,以及赠送现场打印的明信片,观众可以挑选关键词决定明信片的图案。这是在开头闲聊是他嘲笑过的场景,说自己不会把表演做成这样,但表演完成后话锋一转,还是要给观众这个。

刚看完的时候,思绪都在表演和马克思的关系上。排队去领明信片,虽然认为自己的动机是要从旁观者角度近距离感受这个场,却也无法否认当代tourism在我脑回路里种下的对纪念品的愚蠢渴望——同样愚蠢地,这个纪念品和所有别的纪念品一样被我迅速厌恶扔掉了。同样排队的有一位样貌怪异的中年日本女人,衬衫短裙西装,着装有学生装的风格,本人气质又很中性。她激动地和陌生人讨论起这个作品,我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我们都很着迷艺术家利用金钱对观众心理的操控。更有意思的是自觉上台的人的心理。如果没有钱,这些人还会上台吗?在人前表现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对表现欲的满足是否大于心情窘迫带来的不适?诺大的剧场里总有些人更在意前者。但是和陌生人接吻做爱呢?是一次冒险的经验?展示的快感?还是钱?我倾向于觉得,人们看重的主要是上台的体验,至于钱,是让追求这种体验的行为显得合理,可解释。人们不太可能为了钱本身瞬间改变自己,作出本来反对的行为。如果没有钱,他们担心的可能不是没有收益,而是自己在社会里显得太疯狂。当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测,也无从证实。

领明信片的时候,我拿出program问艺术家,为什么把演出支出写上去,是不是作品的一部分。因为我当时猜测这是艺术家的行为,也猜测他有一个很极端的政治立场,感到这个立场和我看到的他不一致。结果他看到program很吃惊,说他刚刚知道这件事,这是艺术节的行为。那么一切说得通了。尽管暗合主题,这场表演的动机里并没有明确的马克思的存在。

离开那个场,感到这是非常入时的metamodernism。整个过程既在讨论这个作品的发展过程,又成为了对艺术生态的comment,扩大一点讲也是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切片展示。没有明确的观点表达,搅动的思考却比表达要有内容得多。

这个表演发生在纽约真是太合适了。新自由主义的都市,观众上台没有犹豫,当场给钱也没有犹豫,而且很明显,根本不是出于对正反评论的支持,而是出于被虐后对艺术家的本人的喜爱之情。

[Theater] P Project

又一次Civic Salon

没事干所以又去了,被安排坐在和上次差不多的位置,舞台的角落。坐下后感到全场的气息很不同,满眼飒爽的中老年les成双成对。这场keynote演讲者就是活跃了几十年的lesbian。和我们坐一桌的一对是第一次来,穿着优雅,看上去是富有的中产阶级,对political theater很陌生,其中一位大概是show business中人,总是和艺术有些隔,但是两位为人坦诚,非常可爱。她们和我们上次一样,认认真真点了满桌吃的。我们来之前就打定主意,不做模范亚洲人,只点一杯喝的。但坐在我们前面穿皮衣的一对显然更酷,什么都没消费。

来之前踌躇的原因是,主讲人是Fun Home的创作者。百老汇的创作者和我关心的议题有什么关系?结果是我吃惊到了。Lisa Kron上来就讲自己算不上活动家,还讲Fun Home不算是什么现象,而是建立在一代代努力之上的自然的结果。这让她在我眼里变得太有魅力了。她整场都在触及非常尖锐的问题,比如这行业人人要谈diversity,却没有人愿意让diversity在自己的高层会议室发生。坚持提出这种要求的人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再比如生活不受影响时表达观点毫不费力,需要付出时你还能坚持吗?她是身体力行,在思考中创造变化的人。她有勇气。

这场的诗人比上一次好太多,场上能和观众沟通,几首短诗言之有物,有灵气。音乐人的showmanship很强,在这样的场合显得油腻,但合唱小组的和声非常非常美。

又一次Civic Salon

[Theater] The Bacchae

舞台比较空,也不是很空,看得出想追求某种视觉风格而不得,后面是窗帘般的大幕布,有光泽,于是非常老土。演员扮相看上去是想要当代,或者没有明确的时间感,但穿出来的衣服都显得旧,倒像是刻意回到21世纪初,然而有没有理由这么做,应该是失误;衣服都非常具体,显得十分现实主义,又互不搭界,不能象征也不能表现,又没做到抽象或空,最后只显得服装设计能力不足,职业成长冻在二十年前。

选角是非常讽刺的,是很美国的方式。表面上看十分多元,有白人日本人黑人等等,内里的逻辑却充满歧视,尤其是对黑人演员的使用,简直蠢。黑人演员扮演不敬神被惩罚的Pentheus,要出丑,要被杀。老白男是清醒的Cadmus。Bacchae当然是法国范儿中性女子。美式cliche审美观啊……

虽然这个剧团号称建立在铃木和View Points基础上,从这部戏却能看出导演不理解肢体表演,全靠演员自己的能力,肢体风格混乱,既有日式训练的影子,也有欧洲mime和歌舞,还有美式无能肢体,比如在严肃戏剧时刻,老白男耍宝般在地上蠕动。

全剧亮点是女主角,个人能力超强,能控场,能交流,能跑跳,能发狂,灵活而有力,很好看。

[Theater] The Bacch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