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t. Ann’s,又是英国戏。
先说喜欢的地方。首先是真实感。无论场地、布置,还是气氛、人物、情节,都有非常真实的在场感,好像身在两三年前的Calais,处在移民中间。这要归功于作为场景的帐篷空间,让观众坐满帐篷,只留出一些通道和边缘的空地给演员表演,关键场景发生在桌子高度的中央通道上,所有物件和布置的破烂和临时感都高度还原难民营的生活,舞台之外的出入空间和bar也用来呈现难民营空间。剧情是分散的,尽管还是有时间线和难民营的命运作为主线,人的故事和命运却像被海浪冲来的贝壳,让人在应接不暇中去想象海里更大的有生命力的世界。这和人在现实中认知世界的方式更接近。剧中人物的塑造非常可信,不仅是来源可信,每个人的缺点也都暴露在那里,没有隐藏也没有渲染。当然这后面有创作者的意图,难民的形象有选择地比志愿者更正面一些。
其次是结构和节奏。这是剧作家和导演的功夫。剧作从探讨何去何从的高潮场景开始,人物悉数出场表达意见,是难民营日常的政治和生活状态的截面。之后舒缓下来,从开始讲起,串起一个一个汇聚到这里的个体的命运和经历。讲述中还给了在社会中被抛弃和伤害的人以尊严。(有尊严的人才值得被尊重吗?这是另一个问题。)后来又回到开始的场面,给了一个交代。最后,最残酷的事情,用了讲述和采访,把观众带回现实。导演的衔接转换重叠做得非常好,既让节奏有力量推高气氛,也让人觉得能清晰地大量接受信息,看得很舒服。
还有演技。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演员中有从难民营招募来的参与者,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想多了,虽然有不少移民,但大家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或艺术家,口音也很可能是加工过的。白人演员的能力更不必说。英国是如此盛产精英演员的国家。整部戏没有一个人的表演不是合适的。
现在说不喜欢的,这部分意见非常主观。核心就在于“演”。这部戏是专业的演员在演别人,演到惟妙惟肖的程度,在一个复制的真实环境里,给了观众浸没的强烈体验。这在伦理上是有问题的。当然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能让人与本来难以想象的世界共情,体谅自己本来怀有敌意或成见的人,但这部戏使用的语言和观念,明显是面对大城市优渥阶层的,这些人本来多数就是同情难民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演这样的作品,是对苦难的消费,看戏的过程是在提供给观众自我满足的机会。就在当下、身边发生的苦难,如此迅速地转化成了国际化消费品。带有赎罪功能的高级消费品。如果这部戏能够到锈带去演,到美国穷困的红色乡村去演,它的唤起共情的动作就是有意义的,但也不难想象在那样的地区,很多台词和人物的处理会让人不适。一个非洲难民真的需要是教授才能得到观众的爱吗?
“演”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困境,从难民营里找人当演员,最后也是要一场一场变成演自己,何况戏剧需要可看性,需要训练和变形才能站上舞台。而且作为资本的产物,作为有情节呈现的戏,用了真人更有问题,成了苦难展览了。所以问题不出在演员或表演,而是出在创作的角度。怎样去呈现真实的事件,决定了戏是不是只能“演”。我想到了在Gorki看到的移民/难民相关的作品,有一部是先有移民演员,再去发掘他们的故事,因此不需要演。也有演别人的生活的,但是那部的剧本是生活的抽取和升华,虽然人物故事很具体,但并没有追求全面真实,而是寻求内在的真实,让人在其中看到真相,却不会误认为是事实。所以The Jungle的问题在于,它给了一个太真实的设置,用了非常真实的方式,却在里面放了假的内容。我有受到愚弄的感觉。stylizing和distancing在处理这种题材的时候非常必要。
在真实的问题上,这部戏出现了某种错位,如果主观臆测一下,是在模仿学习中没有透彻领悟的结果,像是东亚社会引进西餐,两边不对劲。非常规剧场空间、大量的真实资料、并置的真实影像、演出外的展览,这些都是德国戏剧里常见的,尤其是人民剧院的做法。演出空间之外的空间处理,又很像法国的Theatre du soleil。可惜的是,剧场里发生的演出与这些不搭配,场外的展览只对观众象征性开放几分钟。根源可能在于,英国戏剧一直在两个戏剧传统的中间,本质和美国一样对“演”有终极执迷,又被另一边的政治和美学倾向吸引。但艺术很难折衷。哪怕硬拼起来,恐怕也是比这种这种产物好很多。就像刚看的Las Von Trier的房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