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德国做剧场的人们崇拜地讲起the wooster group(以及他们作品的影响如何昂贵),却只有机会看几部新作品,今年终于赶上他们放映几部过去的作品, 现场有当时的参与者和大家交流,简直奢侈。
看了这一部,我算是明白他们为什么受到这种崇拜了。开始于美国当代艺术的黄金时代,比现在盛年的欧洲先锋剧团都要早,可以说是他们的先驱和启蒙者。由此,以及这两年接触的遗迹和做的零散调查,可以推断七十岁上下的美国艺术家当年的盛况,即便现在他们也比年轻艺术家有意思得多。
剧本是古希腊故事的莱辛版本,翻译出来之后的语感很特别,演员们感到讲不出台词。这也是这部作品拿起又放下断续创作了三年的原因。演员无法处理台词,台词无法进入身体。神奇的是磨着磨着也就成了。也不神奇,因为很多厉害的地方是最早就有的idea:运动场,日式动画游戏音效,乒乓到专业羽毛球训练,法式和希腊式的混合……也可能只是导演在等演员跟上,在磨人而不是戏。这两点本来也难以分开。
受到同时代观念艺术和表演艺术影响的部分是movement。雕塑的使用、人体动作的定格、各个演员的动作质感,有 Merce Cunningham的动作(雕塑和现场人体行动定格),John Cage,Martha Graham的影响。引入Bunraku的动作和声音分离应该也是受同时代表演的启发。看不到的游泳池也增加了很多movement的趣味。
主演在放映之后和观众聊天,讲开始的时候devise怎么都错,最后找到方向之后再发挥就怎么都对。创作者提出idea,就像往墙上扔东西,看哪一块能够粘住。这部作品和他们以往的不一样,因为有完整的故事。现场说台词的人有即兴的成分,动作和屏幕配合需要精确,有几处需要精确的编舞,几人整齐动作,其他地方相对有一些自由。声音是由设计者现场去配合动作制作音效。
屏幕的使用在这部作品里很复杂,有当场升降的显示器,有时候用来遮住人身体的一部分,形成重影,产生距离。也有放大的做法,没看懂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就是把演员身体的一部分放大,显示在透明材料上,影像像是凭空出现在空中一样。
之前在其他场合也听成员提到过的是,导演在现场会通过麦克风跟演员交流,在某些时间点让大家做一些整齐动作,找到演出的特有内在节奏。有时候麦克风忘记关掉,演员会听到一些不经意的反馈和鼓励。现场有很多辅助装备,比如显示屏显示视觉和台词,帮助演员在现场正确的时间正确反应。
主演又讲到自己加入剧团的过程。先是当实习生做杂事,后来为一个演出顶班,再后来就参加正式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了。他说每次到这个空间都觉得像有魔力,能够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