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re] The Fever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演出很美。演员的存在感淡淡的,观众围坐在不大的空间里,有一种回到戏剧的原初的错觉。好像一场自然而然的仪式正在发生。在这个营造出的场中,后资本主义时代支离破碎的个体在剧场空间聚集起来,放下戒备,相互观看,触碰,承担,一起想象。但这不是自然发生的,台词一直在营造在场感,演员巧妙地对观众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卸下他们的防备,直到他们主动走到中央。这场演出与观众的关系,在此时此地的剧场里是变革性的。不一样的事情在发生。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演出的出现又非常合理,承接着美国戏剧的脉络和传统。美国戏剧一直以心理为核心,在现实主义剧场里就表现为极度重视角色,重视角色的动机和来龙去脉,重视情感。在这样的传统下,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在向剧场渗透,很多戏剧都试图容纳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新发展。这场戏创造并赞美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呼应的体验,正是反映了主流的认知:人类从出生起就需要不断地与其他人类互动;被观看和回应,才能造就健康的人。摆脱再现或说教的形式,转为创造体验,也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当代理解。

内容上,这部戏非常小情小调。琐碎的日常体验,面目模糊的生活,微弱不息的情绪。目光在他人身上,但实际上无法收束的仍然是漫延的自我。仍然是中产阶级戏剧的调调。这种调调后面蕴藏的是远离宏大叙事从小处改变的时代精神,以及抵抗性的与他人连结的意愿。

与此同时,这场演出也让我无可避免地感受到危险。疲惫不堪的人们在夜晚聚集起来,逐渐放下戒备,共同行动,并不需要提前明了这行动是什么行动。每个人都在寻求回应,也都在用不经思考的认同来换取回应。一群人在黑暗中一起高举双手唤起的重重黑影让我觉得恐惧。

看完这部戏,我的头脑要作这样那样的分析,但我的身体的体验是平庸的。几年前这部戏还在创作过程中时,看过两场排练。当时觉得新奇有趣,因为还看不出这些巧妙的与观众互动的办法会被怎样使用,并以为最终作品总比半成品更深邃。带着不自觉的期盼所以很喜欢。这次看到成品,却没有被它掀起波澜。我无法连接到那些细腻琐碎的情绪,也无法被集体行动的美感打动。演员细微的做作和不确定是无趣的陈词滥调。我的头脑觉得剧场里需要这样的在作出改变的作品,我的心则无法产生出强烈的感受。

广告
[Theatre] The Fever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