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边

车开出城后的一个小时,路边完全是工业景观。密密麻麻的陆路水道厂房仓库,间或有些商业设施,树和绿地都少见,更没有田野。偶尔一只水鸟突兀地飞过。打开车窗的时候噪音很大却让人平静,一下子像置身于刚看过的日本电影,主人公也是行驶在几十年前风格的灰色的高速路上,奔向陆地尽头。他们开一辆很有格调的桔红色saab,我开的是租车公司随机分给我的一辆红色kia。和韩国有关的东西常让我觉得熟悉和温暖,这熟悉温暖既不是亲身经历的也不是私人情感的,可能是寻求相似的一厢情愿吧。

经过一个海边小镇的时候,沿着海岸开车,却看不到海。海边是长长的土坡,挡住路上的视线。土坡上有很多小的木头平台,走上去就到了海滩。这些平台和路另一边的度假屋一一对应,私有土地的组织方式像把海岸用梳子梳过,割成一个个窄条,直到快进入海水才又连接起来。每一个窄条的价值都在于它私密对应的大海的边缘,这价值只属于这些窄条的使用者,途经此地的公共道路的行人被隔绝在外。

终于到了a城后,遇到黄昏的绝美光线,把本来就错乱而荒诞的城市转化成异常丰富的视觉对象:一切对比、呼应、色彩和尺度的关系,都变得像海市蜃楼一样壮美。这时候的天光让人想起一些画,也让人觉得艺术家并不如以为的高明。在摆脱了模仿自然的时代,又被提醒对神的模仿是可笑的僭越。海天一色,波浪打在锈迹斑斑的排污管的木头保护结构上,灰色的石头和暗绿的苔藓在水波里忽明忽暗。

回程再次经过的时候,工业风景在夜晚无比温柔,星星点点的暖黄灯光,高速行车时看起来闪闪烁烁地,连成工厂的轮廓,像是连绵的卡通城堡。陆路和港湾都被一样的灯光勾勒着,分不清是海是土地还是天空。这样的景观就是我这一代人的自然与乡愁吧。

而我也总是需要去到这样的景观的尽头:海的泡沫,海的恐怖,海的隐身。无可替代的海。

广告
去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