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tre] 另外几个戏

今年看得不多,欧洲线上能看的越来越少,质量也不如从前,美国也一样,规模小场次少的比较多,行业凋敝大概就是这样。记录一下还记得的几个:

THIS AND THAT. 态度很硬朗,就是自己在studio里玩出来的。前一半是用模拟设备通过摄像投影利用光的延时变形效果做纯形式的动画,两台摄像机,一个屏幕,一个光点笔,做出了引人入胜的段落,好看的分形。之后用光引导观众一起探索当时的表演空间,把空间变成海底,用物件作为海底生物。最后一段是手影,强光打在大屏幕上,手在光源后面,做出了极其有细节的马蒂斯风格的人头,女人体,马,婴儿,在音乐配合下有一些情节性,变幻莫测,简单而丰富。是很有趣的深度玩耍。

CROWD. 慢动作,震耳欲聋的techno音乐,闪动的灯光,外星球一样的荒漠场景,演员着装是非常入时的年轻人服装,一大群人的群像,都在狂欢跳舞,让人想到夜店,音乐节,burning man。动作都是非常日常的动作,避开了常见的舞蹈语汇。中间有体现人群的张力,有冲突,有显性和隐性的暴力,但不算有故事情节。整个一个多小时分成几个阶段,每段都很长,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开始是入场建立场景,之后有音乐和动作加速推向高潮的部分,再之后有全都倒下不动,聚焦到单个演员的部分,有有意义指涉的复活,可惜没能justify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图像,而且之后又加入了很多元素模糊掉了这个强烈性。到结尾的感觉是,结尾后面又加结尾,早该结束了,早结束就会好看一些。

LAZARUS1972-2022. Ping Chong的退休作品,现场是一个隆重的纪念活动,先是复排了Ping第一个戏剧作品,后来几位他多年的合作者一起在台上谈经历,Ping数次落泪。看了很感动也很羡慕。作品本身现在看来是非常抽象而欲言又止,非常形式化的。舞台设计、舞美、表演风格、用光、投影,都有一种早期艺术电影、贝克特的感觉,讲的也是人的异化,局外人。动作表演上又有京剧的逻辑。想来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也是青涩的。其中的哥斯拉剪辑很漂亮。更有意思的是对谈,讲了很多70年代的情况,人们非常自由,有空,空间多有兴趣的人也多,像是过去的北京。现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更难了,但也总有想做在做的人。而Ping能一直创作,也是因为他找到可以跟新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合作的UE形式持续运营。接下来还有一场退休活动,大概也会去看看。Ping的positionality,在身份上和艺术形式上以及审美上,都是我有一定程度的同感的,遗憾没现场看过他最精彩的作品。

300 50 30. 好看的一个表演,没什么主题,但细节的丰富让那个世界非常成立,因此好像有了内容,形式即内容。一个小村子的真实布景,若干个小房子,周围是一圈轨道,每五分钟左右摄影团队会绕着整个场景走一圈,速度根据节奏会有变化,小场景里的表演被放大在高处的大屏幕上。前面有一个水塘,一个人在钓鱼,后面是树林,里面有船。观众的视角被摄像机带着,同时看到一个细节和整个场景。有一个病床上的老年人,房子里有鸽子,老人走掉后邻居男孩把鸽子装进纸盒;一家人围绕一个不停吃东西的女主人,在几轮里慢慢吃掉一切,从大餐到鱼,到男主人和儿子游泳;母女二人,女儿练琴,和另一间里热衷战争miniature的男人偷情想私奔,后来母亲死掉了;一对旅馆房间的情侣,表演总围绕性、排泄、贝壳、电话展开;一屋子黑道和一个人质,血腥暴力场景;最后是前面提到的私奔未成的男人,房子最终被烧掉。群体场面就是拦截私奔,以及某一时刻水塘上挂起死羊,空气中掉下泥土的灾难场景。结尾非常震撼,演员都出来了,每人一个水桶,头浸在里面,然后集体舞蹈,还邀请了群众演员,动作是不断重复的跳起,还有很少的简单动作,也是长时间重复,随着音乐越来越激烈开阔崇高,宗教味很浓但我没有能力建立联想。感官体验非常好,非常吸引人的作品,理解上也是非常开放,很佛兰德斯。

HOW I DISAPPEARED. 五个中国女性做的作品,拼贴式的,用了四五种偶的形式,也有投影和演员表演,诗歌文本,听上去都是很好很好的,看上去像大学作品。主题模糊,每一种形式都不深入,演员表演能力有限,不是不足就是过度,几个创作者在表演上完全依赖唯一的雇佣演员,而且能看出里面的每一种戏剧技巧都是现挂,直接从别人最近的作品里学过来。

HFX. 我看过中间过程的一个线上分享,最后演出是D替我去看的,自我意识过剩的产物。

CANNABIS! A VIPER VAUDEVILLE.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小剧场做一场华丽的流行文化秀。尽管投影上有教育性地解释cannabis源头与原住民和弱势社群关系的部分,尽管参与的都是少数族裔,尽管这对很多人还是一个相对radical的主张,无法改变整场演出是大麻产品广告的事实。歌舞不是我有能力欣赏的形式,夸张的showmanship也不是我的菜,结尾还有以activist身份为产品做广告为资本打前站的一位女士上台讲话,左派积累的技巧用在了这个地方,有点讽刺。可能我是过于保守了,但我真的看不出这和当初的烟草业有多大的不同。

THE MEDIUM. SITI九十年代的作品,形式确实非常九十年代,ensemble,movement,collage,讲道理,抽象的舞台设计,都是当时的潮流,也能在后来的实验戏剧里看到影子。但是内容和深度真是一言难尽,仍然是美国通俗戏剧的水品,哪怕扯了麦克卢汉当大旗,形式想象力也非常有限,让一个人扮演他口吐名言,反反复复生怕观众听不懂。所以这个形式可能也是学来的?

7 MINUTES. 非常传统的文本和表演,非常过时的话题,主要靠表演张力和现场代入感。讲了一个很值得了解的道理,但需要力气去体会,需要更多力气去和现实联系起来,因为传荣大工厂生产的模式已经在社会中边缘化了,劳工被更进一步地互相分隔了。工会之类的组织可能是喜欢这样的项目的,因为有总比没有强。

广告
[Theatre] 另外几个戏

Euphoria

是一个installation。可能是在armory看过的表演和installation里最差的一个。圆形空间,站满了青少年合唱队员,五个鼓手的影像在上一层。正中间是一部影片。影片非常做作,语言完全是说教式的非常美国的cliche,表演夸张无当,场景选择也一样。NYC的出租车对话,废船厂的流浪汉辩论,物流流水线女工的闲谈,银行大厅的杂耍,“叛逆”的青少年在废弃建筑里的聚会,加上一些做作的动物形象,最后终结在老虎在超市散步的画面,配着一段又一段的名言集锦。说是反对资本主义,这话题太熟悉了,纽约人天天说,天天靠说这个拿钱,让资本主义运转得更顺滑,更包罗万象。这部作品就更夸张,在上东区巨大空间里循环播放,制作昂贵,席间观众寥寥。浮夸,空洞, 自以为是,打着反资本主义的幌子为资本主义续命,倒是显出了中产左派和消费社会两个连体婴自身的虚弱。

看到从生产到表现甚至表演都如此美国的作品,艺术家竟然来自柏林,开始怀疑是我对柏林有误解,还是柏林变了。

Euph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