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re we not drawn onward。环保主题很直给,做法完全二维,trick只有一个:舞台上的回文。一个结构如此粗暴,元素如此粗糙的作品,却有艺术的高度,都在细节的处理里面。六个演员逐一出场,讲听不懂的语言,把只有土和结了一颗苹果的小树的舞台变成一团混乱,结束于一个演员的独白,这时降下半透屏,刚才的一切都在屏幕上倒放出来,语言在字幕的辅助下能听懂了,人们要把一切清理回原样,直到最初的那个只有土和苹果树的样子。然后帷幕拉开,仍然是混乱的世界和人们。好像一首忧伤浪漫又残酷的诗:动人的特质由动作和发声的精确,倒放语音的笨拙,节奏的精细完美,人和人放松而密切的互动(聚集,交流,合作,告别),倒序重温的熟悉感,简单深刻的对话,气球的调皮等等一起编织出来。人物本质上是抽象的,他们在舞台上的存在却非常真实。舞台上的物品,塑料袋、雕塑、树、气球、花盆,既是真实物品,又从具体形象的粗糙和做作中传递了抽象的意思。现在想来是非常厉害的选择。审美上非常完整,结构上环环相扣毫无冗余。只有开头暴力摧毁树的表演让我从身体内部感到非常残酷很久都无法接受,后来被演出吸引了暂时忘记,结束后又意识到每次演出都会真的毁掉一棵树。
2.
A thousand ways。同一系列的第三部分。仍然是没有表演者,门关上,十六个观众进行完一场演出。从两人到十六人,增加了丰富性和趣味,可以彼此打量猜测,可以survey,可以共同行动,可以游戏。卡片的使用更巧妙了:开头用每张椅子上的卡片标记位置,到最后搬开的椅子搬回来找到卡片的呼应,过程中大量卡片随着进程散落在房间各处,成为行动的标记。整个过程有三条线索,一是末日情境的描述和想象,二是集体的互相猜测和互动,三是在空间中的移动。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想象世界中的傀儡,成为想要了解又不想那么接近的对象,成为定义空间的物体和观众。整体非常巧妙,分寸感很好,每个人都受到保护,不会不舒服,又保持了一点点刺激和趣味。因为没有任何期待所以我非常享受整个过程,但也可以想象如果带着期待会觉得太温吞浮皮潦草因而无趣。观众是典型的纽约观众,能给人一点对真实世界的信心的那种,着装得体,行为得体,受过良好教育,熟悉表演艺术,每个人都不逊色于一般会见到的演员。应该不少人是常去剧场或在剧场相关领域工作的。也有一个很积极的男观众对自己的表现难掩得意,在电梯间仍然感慨这组观众很有天分。坐电梯到图书馆顶楼的路上,有一个年纪很大的女士,一直在问她要看的演出在哪里,去了别的楼层,后来又出现在演出入口,说要看东方快车谋杀案,被工作人员带着离开去继续找了。
3.
Moby Dick。偶戏,Lecoq戏。Lecoq在我这已经变成头脑简单的代名词了。整个演出一个半小时只有讲故事,选取的场景是连我这种三心二意听完书的人都熟悉的,讲述的方式也非常简化。演出的重点在于视觉spectacle。介绍上说有非常多的偶出现在演出里,看的时候却没觉得很多,因为有许多偶是重复同一个形象,也有的出现了一瞬间就再没用过。看不出来偶很多的好处是观众不觉得场上的物过于忙乱,算是用得不错,但同时也不免质疑有没有必要如此铺张。比如几个尺度的船长并无必要。偶的细节和操控是很精密的,有些接近于真人。形象很美有细节,但是算是比较传统的程式化的偶的美感,并没有什么特别。舞台视觉也很美,立面和平面模糊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海洋,时而侧视,时而俯视,用投影、灯光、织物一起制造了神秘恐怖的环境感。灯光的地位非常突出: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阴暗而光线对比强烈的,制造了很强的戏剧感,帮助台上的偶隐身,同时也让视觉更加抽象可控,近乎动画的效果,粗糙感和细节感都被隐去了。开头的黑袍人群和后来的无处不在的骷髅都过于直白让我疲惫。高潮的技巧和设计,做了这么一出平庸的戏。
4.
Automatic Writing。Robert Ashley作品的再表演。核心是声音:人的产生于tourette syndrome的无意识的呓语,经过近距离mic和合成器,作为含义无法识别的声音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同时有吉他,和女声轻声的德语翻译。制作人声的表演者坐在舞台中间,两边是两块竖直的显示屏,一块显示德语女声的脸的局部,一块显示桌面的行动的视觉。桌面行动包括在水杯里投放颜料,摆弄马赛克、织物,在手上涂金粉等等,由一个表演者完成。现场光线很暗,灯光红绿色调,但视觉过于强烈,德语过于清晰,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如果能沉浸在声音中,感受应该会更好。原作用的是音乐家本人的更自然的人声,以及法语翻译。
5.
Shadows。是部Back to Back做的电影,但是由一个舞台剧改编。整体处于艺术片、纪录片、和舞台剧记录之间,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清晰表达了,戏剧感也非常强烈,但类型上的模糊造成了一些不适,也不只是因为无法归类,也是因为行动本身的模糊性,那种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又夸张表演自己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伴随这种不舒适被用看电影的眼光解读出来的cliche。仍然是吸引人的。内核仍然犀利。意外之喜是有一个导演和主演参加的talk back,第一次看到了导演本人。了解到他们剧团舒适的处境之后,开始好奇,作品里导演的意志和偏向与演员的偏好和演员的现实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6.
Collective Strategies。其实不存在什么strategy,strategy来自共识,如果共识需要讨论成型,那么collective是在生成的,有作用的,如果不需要讨论,那么团体表演中的strategy和每个人在社会中或特定氛围/世界中与他人共存的strategy就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演出的特点就会分散,使场变得无趣。这次的workshop规则很简单,共识一靠规定,二靠leading artist的引导,是有可看性的,但也并没有太大意思。规定能做的有限,而模仿总是求而不得或是误入歧途。让我想起SSP的workshop,假定了参与的大家有更多共识,也提供了更多前提为collective的形成做准备,规则也更加细密,因此产出更具有风格,更有可看性。规则少了,依赖的就是表演者/创作者的能力。EB是天生会说话爱思考的人,边跳边说的形式简直是为她创造,很少有人能那么享受其中的状态。表演者不享受,这个形式基本上就不成立了。也有些表演者会把形式不知不觉扭转成更日常容易适应的形式,最后简直成了好朋友卧室聊天的场景,变得琐碎而排除了观众。有趣和无趣相差并不遥远。还好最后的sharing人们更加有意识地控制时间和内容,表演性更强。当场加入的人的生硬就显出了几天来的collective还是有所发展,虽然只是浅浅的,但已经与周围世界不同。